富士康事件警示中國精密模具企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 海軍——壓鑄網

 
樓主  收藏   舉報   帖子創建時間:  2010-05-31 08:52 回復:0 關注量:312
 
 世界「代工之王」富士康因今年以來連續發生13起員工墜樓事件而受到空前關注。其員工墜樓的原因、動機和背景也許十分復雜,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從另一個側面警示著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緊迫性 。
富士康科技集團在中國大陸擁有80萬員工。2008年其出口總額達556億美元,占中國大陸出口總額的3.9%,連續7年雄踞大陸出口200強榜首。據模具網CEO、深圳市模具技術學會副秘書長羅百輝了解,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富士康在精密模具、關鍵零組件、機電集成模塊等產品上極具競爭優勢,吸引了諾基亞、蘋果等全球一大批頂尖IT客戶群。羅百輝認為,富士康作為全球“代工之王”,是中國主要依靠投資、廉價勞動力和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驅動的傳統發展方式的一個縮影,頻發的員工墜樓事件折射出了傳統發展方式的時代之痛。 
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全球暢銷平板計算機iPad,其最大代工工廠就是富士康。全球知名市場調研機構iSuppli調查顯示,蘋果公司為iPad支付的「中國組裝」費僅為每臺11.2美元,與其每臺最低售價達499美元相比微不足道。iPad所有零部件成本為219.35美元,不到其最終產品價格的一半,其中,最貴組件是9.7英寸的觸摸顯示屏,由韓國LG公司制造,單價為95美元。 
從iPad的產業鏈中可以清晰看到,蘋果公司憑借其原創設計拿走了最大利潤,韓國公司憑借其專利技術獲得了可觀利潤,而中國的代工企業只獲得蠅頭小利。更糟糕的是,這些產品從中國運往美國銷售后還要把貿易逆差的棍子打在中國身上。而因為單個產品的利潤率極低,所以代工企業只有依靠從生產一線節約成本來實現利潤。這種情況下,員工工作壓力大、勞動強度高、工資和福利水平低也就在所難免。 
“代工”意為代為生產,是生產外包的操作,也是加工貿易的一種,也就是由初始設備制造商來組裝生產,再粘貼其他公司的品牌來銷售。當前加工貿易約占中國貿易總量的50%,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中國創造了名義上的巨額貿易順差,但是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它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率極低。羅百輝分析認為,“代工出口”這種發展模式,可以生產產品,卻沒法生產品牌和技術,可以創造GDP、貿易順差,卻沒法創造大額利潤,可以增加人員就業,卻沒法大幅提高員工的收入和福利。但是,它卻會帶來資源的逆差和貿易的摩擦,一旦遭遇國際金融危機這樣的外部環境劇烈變動,最易受到沖擊的也是這種發展模式。 
富士康頻發員工墜樓悲劇只是中國傳統發展方式生成的眾多問題中的一波極端例證,它催促著中國必須刻不容緩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國模具企業必須盡快轉型升級,實現產品結構調整。
去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今年,中國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然而,德國有奔馳、寶馬,日本有豐田、索尼??芍袊??至今缺少世界級的品牌。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盡快改變中國經濟總量小、社會物資匱乏、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落后狀況,中國不得不把經濟增長速度看得更重一些。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低廉,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以及外匯儲備的成倍增加,很大程度上與此相關,對此“比較優勢”不應簡單否定。 
但另一方面,也必須冷靜地看到,時至今日,在人民群眾生活向全面小康邁進,國內外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建立在這種優勢上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加快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型”而不是“創新驅動型”階段,資源消耗過大,科技貢獻率低,加工貿易占主導地位,人民群眾的勞動報酬和福利水平較低。數據顯示,雖然近些年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居民分配份額卻不斷下降。1993─2007年,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比重由49.49%降至39.74%。而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間下滑了11.7個百分點。 
要想改變當前的這種經濟社會狀況,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在根本上依靠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靠自主創新,提高傳統產業科技含量要靠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要靠自主創新,培育自主品牌、增強出口產品競爭力要靠自主創新。 
只有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富士康之類的IT制造企業才能逐步擺脫“代工出口”的從屬地位,一步步轉型升級,而不是簡單的異地轉移。正如深圳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李平所說:“希望富士康科技集團妥善處理危機,把解決危機的過程作為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管理水平的契機,實現更好的發展。” 
中國政府提出,到2020年實現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當前距此目標完成時間表只剩不到十年的時間,而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羅百輝指出,中國精密模具企業轉型發展迫在眉睫,企業自主創新,就要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就要加強知識產權的研發、創造、運用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