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3日下午,由香港鑄造業總會主辦,香港創新科技及制造業聯合總會、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香港金屬制造業協會、香港跨境車主協會協辦,以及順景園精密鑄造(深圳)有限公司承辦的港深“開荒牛”“智囊團”交流活動在龍華順景園新址成功舉行。

會上邀請到港深企業家代表、專家、學者、傳媒等各界人士近30位,就“深圳發展從口岸經濟到海洋經濟的轉變,香港港資企業的角色和權重;深圳乃至珠三角未來規劃發展,港資企業的參與機會和政治地位;港資企業需要具備什么條件才能植根于深圳乃至珠三角做到并肩同行?香港國安法實施之后,價值觀和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加速回歸融合下,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隨著70后一代的即將退休,缺乏90后00后的加入,人才和勞工必然面臨嚴重短缺的制造業,路在何方?”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度探討。
旨在加深深港兩地代表對彼此的對話與了解,求同存異,優勢互補,深化灣區融合,共同攜手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高質量、新發展格局下的經濟發展。


本次活動由香港鑄造業總會會長、順景園董事長蔡子芳先生擔任總主持,其間座談會則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資 深研究員李津逵擔任主持。




在順景園廠房參觀結束后,座談會正式開始,李津逵教授率先對與會嘉賓逐一作了簡要介紹,高度精 準地概括了到場嘉賓的顯著履歷和成就,令與會嘉賓在短時間內即增進了彼此間的了解。
隨后,他邀請包宇先生擔任第 一位發言嘉賓,包先生于2006年來深,先后在中興通訊及海外機構都擔任要職,他對當下的國際經濟形勢進行了分析,并引用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核心價值觀“錢是最重要的”,認為西方社會也形成了以此為基礎的價值觀體系,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崛起,所倡導的共產主義價值觀,勢必形成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價值體系是附庸、還是平起平坐,還是進行顛覆的博弈關系。而美國的社會結構實際也分為美國社會、美國華爾街金融圈和美國政府三大利益區塊,中方與哪部分是利益一致方,哪部分是利益沖突方也是我們需要看清的問題。

《深商簡史》作者、城市文化研究者老亨發言介紹,公務員出身的他,從熟悉的北京來到未知的深圳,于2001年創建了一個話題圍繞深圳的BBS論壇,后來又擔任了深商研究會的創會會長,以及《深圳青年》雜志的副總編輯,由此開始了對深圳的深入研究。這些研究也讓他的思想過程經歷了從認為“經濟最重要,到制度最重要,到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轉變,而他現在也在進一步加深對深圳的研究,在相關基金的支持下,繼續以深圳人的視角寫深圳人的故事,同時也征集寫深圳的作品。
通過研究他發現,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中國人開始自信起來,而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更是一個臨界點,中國開始平視世界,以及后來更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深港開始一齊向西發展,深圳并同時向北發展,由邊陲小鎮的小深圳走向先行示范區、國際大都市的大深圳。深圳往西是珠江口,往東是大海,作為濱海城市,深圳從口岸經濟轉向海洋經濟的價值還沒有被充分挖掘。當下的發展除了要向內積極推動灣區融合,更要向外把握海洋城市、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和優勢,背靠內陸,面向大海,保持開放,不要失去與世界的聯系。

田學紅博士續發言表示,其實哪里的人或者人種并無巨大差異,重要的是機會問題,中美關系問題也是地緣政治等各方面因素所形成的當下的局面,而不管是資本還是權利的博弈,最重要的是讓年輕人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他主張必須加強對資本市場反壟斷。中國人長期形成的積累文化也讓我們在國際競爭中充滿優勢,而對新能源的開發,由于風能、水能都是自然循環中的一環,中國人充滿資源優勢的太陽能,也會讓中國成長為在新能源領域的一只揮動著翅膀的獅子。
江漢波在發言中則連續拋出幾個疑問來分別剖析香港和深圳的成功之處,并敘說兩地成功的核心之處都在于精英人才的引進。60年代,“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有內地大量精英人才的流入,也在自由經濟自由貿易的市場環境下,吸引國際人才大量涌入,因此經濟迅速騰飛,打造了耀眼的東方之珠。
隨著80年代制造業北遷,也拉動了人才匯聚到深圳和大灣區進行融合發展,正是國際國內各類頂尖人才的匯聚,以及適當的政策配合,港深經濟得以發展。所以深港應該聯合起來,吸引全球頂尖人才入駐,擔負好國家交給廣東省大灣區融合的歷史任務,以灣區擁有的大工業門類達40種的完備工業體系,積極科研創新,集中突破我國在芯片科技、光科技等方面的短板,聯合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球科創中心。

作為香港制造業第二代企業家,劉卓銘會長在發言中對重工業行業所面臨的人才短缺問題進行了闡述。他說,制造業因為工作環境艱苦,面臨著人才越來越難招的情況,人才短缺也進一步催化了制造業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他認為,未來的人才聘用可能也是以招聘操作、管理機器的編程人員、工程師等等來代替聘請工人,這是企業需要應對的人才架構升級。


她總結說到,鑄造業作為制造業的底色,是國之命脈,反而是一定要調整生產結構,進行產業升級,追上中國發展的速度;香港再次融入內地的努力也是有價值的,并且會延續;而在座的香港制造業資 深行業專家們,正是要起到領頭羊的作用。

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永遠榮譽會長林偉生則對香港未來的發展空間和下一代的機遇進行了探討。他說,制造業永遠都有生存空間,只是一定要跟隨時代發展和未來趨勢進行產業升級,要緊跟國家環保部門的整治要求,提升品牌價值,提高利潤空間,覆蓋環保成本,在既發展工業的同時,又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國泰達鳴集團總裁吳健宏發言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在法律、制度、金融等方面,都可以充分利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吸引世界各地的工廠來投資,而其個人及家族所擁有的遍布全國的制造業供應鏈優勢,也有助于業界同仁形成聯盟,進行整體規劃,整合到灣區進行合作,抱團發展。

作為北大科創園的成員,他們當前在孵化的項目有60個,正是在于人才主要在大學,科研也在大學,但大學本身很難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產業,工業園區只是成功企業的一部分,市場同時也需要有增量的新興孵化企業來帶動經濟發展。

會議最 后,蔡子芳總結發言表示,聽完大家的探討,更堅定了其堅持做制造業的信心,也更抱定繼續扎根深圳、樹立制造業民族品牌、團結同業帶動行業發展的決心。而他也堅信,企業管理內部的問題不解決,將廠房搬遷到任何地方都還是會有問題,因此堅持對企業進行安全生產文化、經營管理、創新發明、環保升級等各方面的改革創新。
|
|
|
|
|
|
出席本次座談會的還有香港企業家代表:劉鵬、楊江山、鄧毅明、楊勇剛、馮志明;深圳參訪人:張玉升、范志明、林雪蘭、閆迎春、王財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