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安全生產怎么抓
上下聯動、防范先行——
跟著新科技上工場
人民日報記者 呂紹剛 李堅 程遠州 韓鑫
“千里眼”實時監測不規范行為、VR體驗增強從業人員安全意識、消防機器人應對各類滅火救援難題、新型除塵器將粉塵爆炸隱患消滅在源頭、塔吊“黑匣子”自動預警確保施工安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科技應用于安全生產領域,重點行業重點崗位和危險工序的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改造陸續進行。
高科技如何為安全生產增加保障?企業和政府對安全生產技術的研發應用又發揮了什么作用?近日,記者跟著新科技走進生產工場。
人員管理——
千里眼在線,監測違規行為“監控發現有未戴安全帽人員,請立即戴好安全帽?!碧鞖庋谉?,重慶市仙桃數據谷工地的一個工人取下安全帽,角落的小喇叭立即發出語音提醒。
在該工地項目工程部部長李宗杰眼中,這套由攝像頭和小喇叭組成的“智能語音監控提醒”系統,可是工地的千里眼,能1 0 0 %識別進出場作業人員是否佩戴安全帽,一旦捕捉到未佩戴安全帽的不規范行為,就會及時提醒。
工地隱患多、風險大,想要有效防范生產事故的發生,從業人員安全知識、意識和習慣需要進一步加強。
從VR體驗椅上下來,在工地干了13年的建筑工人周漢成直呼:“太真實了!以前對事故的認識都是聽安全員講、看一些安全教育視頻,沒有這樣的體驗震撼?!?/span>
傳統的安全教育互動性有限,而VR虛擬仿真技術最 大 程 度模擬了高空墜落、臨邊作業、觸電、物體打擊等場景,讓從業人員“切身”體會到不規范生產行為帶來的危險。
“人臉識別門禁”實名制管理,智能監控設備記錄施工升降機超員等違規操作并報警……重慶市住建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智慧”元素彌補了安全管理的空白,將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重慶已建成具備11項智能化元素的“智慧工地”1000個。
企業投入——機器人上崗,應對危險任務換流變套管爆炸、大火燃起、濃煙彌漫……短短幾分鐘,江蘇泰州特高壓換流站火情危急。滅火流程啟動,救援人員第 一時間趕至現場,一起趕來的還有3個消防機器人。
熱浪侵襲無法靠近,機器人率先沖入火場,先利用大風量、高射程風炮遏制有毒煙霧擴散,緊接著,生成高倍數氣泡,迅速淹沒燃燒面,抑制火勢蔓延。不到半小時,這場消防演習的大火被成功撲滅,警報解除。
像特高壓電網設備起火這種“人不能近、人不能及、人不能為”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環境,機器人能緊貼“事故源”執行偵察、排煙、滅火等危險任務。中信重工開誠智能裝備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在消防應用領域研制出偵察機器人、排煙機器人等10余款產品,能協同應對多種消防救援場景。
企業是安全技術創新和應用的主體。先進技術的應用,能夠切實提高安全發展水平,為企業減負增效。
2017年,由于打磨車間除塵設備不達標,存在重大安全生產隱患,順景園公司被查封,列為掛牌督辦重點隱患單位。
原來,順景園的主要產品是壓鑄件和五金配件。在拋光打磨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大量鋁鎂粉塵,如未能及時收集處理或處理不當,就會在有限空間內形成高濃度的粉塵云。此時如有明火、高溫設備等,極易發生粉塵爆炸事故。
現有設備不達標,怎樣的設備達標又缺乏標準,為了盡快恢復生產,順景園投入安全生產資金450萬元,自主研發除塵器。以往的除塵設備,體積大、管道結構復雜、容易形成清理盲區?!靶卵邪l的自激式濕式除塵器體積小,粉塵可以在最短的距離溶解、沉淀于水中?!笨偨浝硗艚ㄜ娊榻B,同時,設備出風口安裝濃度報警器,時刻監測粉塵濃度。如今,重點隱患單位的帽子摘了,研發的產品還被深圳10多家五金企業采用。
政府監管——“黑匣子”升空,減少吊裝盲區6月2日晚9點,武漢江漢區葛洲壩國際廣場項目料場,塔吊司機胥執虎在駕駛室顯示屏看到,一捆鋼管被扎好,正要運輸至裙樓頂板。然而這批鋼管長短不一,混在一起吊裝很容易發生危險。胥執虎馬上將這一信息告知地下指揮人員,將安全風險“擋在塔下”。
塔式起重機在建筑工地中必不可少,但其工作重心高、起重載荷和動載荷大、運行速度快,安全隱患較多。
過去,塔吊司機吊裝作業時,需要司索、指揮人員等通過對講機反復協調、溝通。即便如此,由于吊距超高及視線盲區,吊鉤鉤吊不準或吊鉤脫落導致材料散落等情況時有發生。
2015年12月開始,武漢要求全市建筑工地安裝塔吊智能傳感設備,并在今年“安全生產月”中再次推廣。胥執虎在駕駛室內看到的圖像,正來自該系統的核心——塔吊大臂最前端安裝的高清全景攝像頭。
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黑匣子”,司機可以通過它監測各部件的位置狀態、操作規范以及作業區風速風向等;當塔吊傾斜角度過大、風速超過限定值或相臨塔吊距離過小時,系統會自動報警并緊急“剎車”;它還能自動對焦吊裝物體,減少施工就位時間。
武漢市城建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塔吊可視化系統已在該市上百個建筑工地使用。全國各地也已相繼下發關于塔式起重機安全管理的相關文件,塔吊的智能化安全管理正成為行業趨勢。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