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么“慷慨豪邁”的壯語!我腦海里立即浮現出電影《火燒圓明園》中的一組鏡頭:剛剛在神廟前求得了神符保佑頭裹紅巾抗著大刀長矛赤臂沖殺大喊神仙保佑的清軍勇士悲壯地成排地倒在八國聯軍洋槍洋炮的掃射之中……
10個月后,該企業在慘淡經營中行將倒閉,因為全司的目標達成率只10%,銷量微乎其微-------只因為該行業的座次早已排定,市場已沒有給該企業一點機會。
時值今日,悲壯的歷史故事在中國的企業營銷活動中還被重復演繹著……
看到某個企業在某個領域大把大把地賺錢,就盲目地跟進,只因為“別的企業能做,我們同樣也能做。”!
看到某個優秀企業的廣告打得多,就把人家企業成功的原因歸結為廣告。于是便也猛打廣告----直打到企業關門。
看到人家的銷售隊伍兵強馬壯,便不惜重金挖人才,堅信只要有銷售高手,稻草也能當作金條賣。最后卻因為產品質量問題頻遭退貨,直到在同行的營銷人員和經銷商中的口碑中臭名召著。
這是再明顯不過的道理了----做企業就是做機會。機會是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影響因素。
怎么才能知道有沒有市場機會,那就要專業的營銷工具來分析和判斷。上面營銷副純粹的銷售思維根本無法解決營銷問題-----勇氣可佳,但會被撞得頭破血留。
我們審視營銷和銷售的區別時,很難把二者區分的那么嚴格和清晰。但從宏觀的角度,可以將二者進行界定:
銷售更多的是解決面對客戶的渠道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供配套促銷方案。對于整個營銷系統而言,衍生了市場調查和信息反饋等工作。它解決不了產品設計和研發、產品賣點提煉、價格制定、廣告宣傳、市場機會分析、目標人群選擇等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營銷要解決的是以圍繞滿足顧客需求為中心而展開的一系列營銷活動的組合,最基本的是4PS。每一個“P“中的任何一個變量的變化都會形成一個新的營銷組合。 選擇哪一個營銷組合最適合就是營銷工作面對的問題,或者說是基于市場機會而定的營銷組合。
當前很多的企業所面對的市場問題已經不是靠銷售工作所能解決的了的。而很多企業還在用銷售的思維來面對問題,這也就不難理解“別的企業能做,我們同樣也能做”的可悲了。
市場的充分競爭已給很多行業的企業進行了排序。你對你所在的企業的市場機會進行分析了么?作為管理者,你還在單純的向銷售部門要銷量了么?我們是否應該自問,我們的企業離做營銷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