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開發區是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的首批國家級開發區,也是全國惟一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四區合一”管理體制的開發區。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開發區聚集企業1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000多家,產業鏈從產品生產為主延伸到產品設計、生產、銷售、服務各環節。
面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廣州開發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變應變、化危為機,實現調結構上水平,為贏得挑戰打下扎實的基礎。2008年主要經濟指標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40億元,同比增長2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1.45萬元,比2007年提高1.02萬元;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945億元,同比增長20.1%;稅收收入同比增長26.4%。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以上,其中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75億元,比工業增加值增速高15個百分點,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個百分點。
抓主體產業群建設。實行集群化戰略,以大型龍頭制造業項目為基礎,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相互配套、專業分工更合理高效,爭取產業走上價值鏈的高端。目前,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金屬冶煉、生物、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六大支柱產業集群。以樂金液晶顯示項目為例,該項目投資11億美元,主要生產大尺寸液晶顯示模組。在該龍頭企業帶動下,已吸引上下游的配套項目30多個,主要在面板、電子器件、整機等生產環節。
抓產業載體建設。開發區投入180億元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載體——廣州科學城;投資100多億元建設了一批IT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及新材料產業的公共開放式實驗室,供中小研發企業低成本吸收、融合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建成和在建的廣東軟件園、廣州科技創新基地等科技孵化器面積近100萬平方米,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100萬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加速器正在規劃建設中。目前,八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園區同時落戶開發區,其中有重要高科技領域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廣州科學城園區、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廣州科學城園區、國家火炬計劃廣州高新區環保新材料產業基地。這些基地園區既是開發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增長點,也是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戰略的實現載體。
抓人才隊伍建設。開發區通過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引進了海外留學科技人員530多人。2008年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吸引科技領軍人才的實施辦法,其中規定:每名科技領軍人才最多可以獲得1500萬元配套資助,并在創業資金、居住環境、本人及家屬入戶、家屬就業、子女入學、交通、醫療保健等12個方面提供優厚待遇,在全球范圍內吸引高端人才,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建設一支50人左右、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帶動形成一批創新型科技研發團隊,并引進一批高端領域的優秀科技項目。目前,這項工作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抓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保障。在實踐中,開發區為使人才“進得來,留得住”,開辦了4所國際學校,建設了一批包括網球、羽毛球等具有國際水準的運動場館,投資4.3億元建設酒店式服務的科技人員公寓,全球矚目的NBA中國賽場項目也已奠基。針對世界經濟處于周期性低谷的狀況,借機廣筑巢、廣育苗,為下一輪經濟高潮的到來積蓄力量。為此,計劃在未來3年內,集中投入財政資金約300億元,主要用于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加快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高端產業、促進企業平穩發展、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六大方面。僅此一項,預計帶動全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700億元,形成1000億元的總體投資規模。
抓自主創新。將外向帶動聚集的優勢轉化為推進自主創新的優勢,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型產業區轉變,把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有效組合起來,走一條外向帶動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新路子。一是建設研發機構,推進產業聯盟公共技術平臺建設。二是全力推進產學研深入合作。促進廣州開發區與中山大學生物工業研究院合作,做好華工科技園的籌建服務工作,實現“科技巨匠”與企業對接。三是開展廣泛的國際與區域合作。積極與法國索菲亞科技園、臺灣新竹科技園、香港科技園開展交流合作,加入世界科技園區協會、APEC科技園區協會等國際經濟組織。四是設立扶持基金。通過促進中外合資,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國內外風險投資30億元,扶持區內成氣候的科技企業境外上市,合作開拓和分享國內外市場,促使國內外科技企業在資金和市場上的融合,在自主創新上形成合力。
抓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和突破口。廣州開發區堅持從發展思路、產業內容、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通盤謀劃,構建產業與生態“雙贏”的格局。一是提高項目準入條件,實行供地量與投資額、產出效益等指標掛鉤,嚴格管制土地用途和動工、竣工期限,保證供應的項目用地產出最大的效益。二是堅持“騰籠引鳳”,將產業結構調整與土地使用調整結合起來,利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把土地調整供應給用地省、技術高、效益好的項目。三是支持與引導入區企業增資擴產,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密度、產出效益。四是堅決貫徹執行國家出臺的工業用地管理的各項新政策,認真組織實施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執行最低價格標準出讓工業用地,吸引質優企業。
抓產業政策的實施。2007年,出臺了10余個有關文件,為科技招商提供獎勵,對科技企業租用孵化場地、標準廠房給予補貼,對科技企業申請、維持專利給予資助,對科技人員、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給予獎勵,為技術創新項目提供配套資金、風險資金等各種資金支持。根據科技企業成長規律,針對企業在創新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給予“雪中送炭”式的政策支持,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對于處在種子期和初創期的科技項目,提供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的孵化器集群和一批公共技術平臺,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新條件;對于進入高成長期的科技企業,提供總面積100萬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加速器,以滿足企業擴大生產的需要,同時設立規模達到1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與社會資金捆綁投入,解決創新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于進入成熟期的科技企業,重點扶持企業上市融資,組建創新聯盟,支持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集群。
面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廣州開發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變應變、化危為機,實現調結構上水平,為贏得挑戰打下扎實的基礎。2008年主要經濟指標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40億元,同比增長20.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1.45萬元,比2007年提高1.02萬元;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945億元,同比增長20.1%;稅收收入同比增長26.4%。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以上,其中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75億元,比工業增加值增速高15個百分點,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個百分點。
抓主體產業群建設。實行集群化戰略,以大型龍頭制造業項目為基礎,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相互配套、專業分工更合理高效,爭取產業走上價值鏈的高端。目前,已形成電子信息、汽車、金屬冶煉、生物、精細化工、食品飲料六大支柱產業集群。以樂金液晶顯示項目為例,該項目投資11億美元,主要生產大尺寸液晶顯示模組。在該龍頭企業帶動下,已吸引上下游的配套項目30多個,主要在面板、電子器件、整機等生產環節。
抓產業載體建設。開發區投入180億元打造了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載體——廣州科學城;投資100多億元建設了一批IT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及新材料產業的公共開放式實驗室,供中小研發企業低成本吸收、融合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建成和在建的廣東軟件園、廣州科技創新基地等科技孵化器面積近100萬平方米,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孵化器集群;100萬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加速器正在規劃建設中。目前,八大國家級產業基地園區同時落戶開發區,其中有重要高科技領域的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廣州科學城園區、信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廣州科學城園區、國家火炬計劃廣州高新區環保新材料產業基地。這些基地園區既是開發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增長點,也是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戰略的實現載體。
抓人才隊伍建設。開發區通過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引進了海外留學科技人員530多人。2008年在全省率先出臺了吸引科技領軍人才的實施辦法,其中規定:每名科技領軍人才最多可以獲得1500萬元配套資助,并在創業資金、居住環境、本人及家屬入戶、家屬就業、子女入學、交通、醫療保健等12個方面提供優厚待遇,在全球范圍內吸引高端人才,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建設一支50人左右、具有國內乃至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帶動形成一批創新型科技研發團隊,并引進一批高端領域的優秀科技項目。目前,這項工作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抓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加快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保障。在實踐中,開發區為使人才“進得來,留得住”,開辦了4所國際學校,建設了一批包括網球、羽毛球等具有國際水準的運動場館,投資4.3億元建設酒店式服務的科技人員公寓,全球矚目的NBA中國賽場項目也已奠基。針對世界經濟處于周期性低谷的狀況,借機廣筑巢、廣育苗,為下一輪經濟高潮的到來積蓄力量。為此,計劃在未來3年內,集中投入財政資金約300億元,主要用于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加快高新科技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高端產業、促進企業平穩發展、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六大方面。僅此一項,預計帶動全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過700億元,形成1000億元的總體投資規模。
抓自主創新。將外向帶動聚集的優勢轉化為推進自主創新的優勢,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開發區向多功能綜合型產業區轉變,把技術、人才、資金、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有效組合起來,走一條外向帶動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新路子。一是建設研發機構,推進產業聯盟公共技術平臺建設。二是全力推進產學研深入合作。促進廣州開發區與中山大學生物工業研究院合作,做好華工科技園的籌建服務工作,實現“科技巨匠”與企業對接。三是開展廣泛的國際與區域合作。積極與法國索菲亞科技園、臺灣新竹科技園、香港科技園開展交流合作,加入世界科技園區協會、APEC科技園區協會等國際經濟組織。四是設立扶持基金。通過促進中外合資,設立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國內外風險投資30億元,扶持區內成氣候的科技企業境外上市,合作開拓和分享國內外市場,促使國內外科技企業在資金和市場上的融合,在自主創新上形成合力。
抓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關鍵環節和突破口。廣州開發區堅持從發展思路、產業內容、發展模式等方面進行通盤謀劃,構建產業與生態“雙贏”的格局。一是提高項目準入條件,實行供地量與投資額、產出效益等指標掛鉤,嚴格管制土地用途和動工、竣工期限,保證供應的項目用地產出最大的效益。二是堅持“騰籠引鳳”,將產業結構調整與土地使用調整結合起來,利用法律、行政和經濟手段,把土地調整供應給用地省、技術高、效益好的項目。三是支持與引導入區企業增資擴產,提高單位土地投資密度、產出效益。四是堅決貫徹執行國家出臺的工業用地管理的各項新政策,認真組織實施工業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執行最低價格標準出讓工業用地,吸引質優企業。
抓產業政策的實施。2007年,出臺了10余個有關文件,為科技招商提供獎勵,對科技企業租用孵化場地、標準廠房給予補貼,對科技企業申請、維持專利給予資助,對科技人員、企業科技創新成果給予獎勵,為技術創新項目提供配套資金、風險資金等各種資金支持。根據科技企業成長規律,針對企業在創新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給予“雪中送炭”式的政策支持,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對于處在種子期和初創期的科技項目,提供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的孵化器集群和一批公共技術平臺,為企業提供良好的創新條件;對于進入高成長期的科技企業,提供總面積100萬平方米的科技企業加速器,以滿足企業擴大生產的需要,同時設立規模達到1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與社會資金捆綁投入,解決創新型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于進入成熟期的科技企業,重點扶持企業上市融資,組建創新聯盟,支持企業參與國家標準制定,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