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汽車零部件全球采購已成潮流的背景下,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興旺的“人氣”可見一斑。支撐這“人氣”的,正是近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的迅速發展。據統計,近幾年整車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長28.75%,而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產品銷售收入每年平均增長36.82%,高出行業平均水平。總量指標的攀升,勾勒出我國零部件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張。而作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支撐,零部件產業需要的不僅是規模數量的攀升,更為重要的是產業的升級,以及隨之而來的持續發展能力。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正呈現四大趨向。
趨向產業集群
2009年末,以柳州為龍頭,輻射桂林、南寧、玉林的廣西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式啟動。以開發新型、新能源汽車和發動機為突破口,培育自主品牌,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計劃在3-5年內,圍繞汽車千億元產業發展,建立若干個極具特色和技術優勢的專業聯盟,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結成產學研集成聯動的研發團隊,以突出廣西汽車零部件重大專項和發展重點為抓手,開展汽車及零部件新產品研發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形成重點自主品牌3-6個,重點自主品牌產品10-20個,每年新增新專利、新成果、新技術。
“有產業集聚的地區,其市場競爭力一般比沒有集聚的區域高;有產業競爭力的區域,肯定有一定程度的產業集聚。”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相關負責人提出近幾年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活躍,正是源于零部件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而產業集群的迅速崛起,又反過來刺激了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升級。而這樣的例子在國際汽車業界屢見不鮮,美國底特律、日本豐田汽車城等,無不是大規模汽車產業集群的典型代表.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產業集群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隨著近年吉林長春、湖北十堰、安徽蕪湖、廣東花都、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等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的迅速崛起,我國現已基本形成東北、京津、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的集中區域。
除了大型汽車集團內部配套以外,國內零部件產業集群發展,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依托于整車廠周圍發展零部件產業;第二種是依托于開發區、汽車城發展零部件產業;第三種是依托于縣域發展零部件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有以汽車零部件為主的各種產業園區1000個左右,其中關鍵的集群區域或地帶約100個。
在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各地建設熱度不減的時候,謹防“集而不群”現象出現的呼聲漸起。專家呼吁,產業集群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升級的速度。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絕非簡單的企業數量堆積,而應該是一個系統集群。從原材料、零部件、設備制造、聯合加工到最后的組裝出廠,應相對于產業鏈條進行調整, 集群內部分工配套,形成一個區域性集合,集合中的每家企業應普遍具有較高的專業化程度和較強的生產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為建立龐大的產業集群打下良好基礎。
趨向產業集群
2009年末,以柳州為龍頭,輻射桂林、南寧、玉林的廣西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正式啟動。以開發新型、新能源汽車和發動機為突破口,培育自主品牌,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形成新的競爭優勢;計劃在3-5年內,圍繞汽車千億元產業發展,建立若干個極具特色和技術優勢的專業聯盟,引進和培養高端人才,結成產學研集成聯動的研發團隊,以突出廣西汽車零部件重大專項和發展重點為抓手,開展汽車及零部件新產品研發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形成重點自主品牌3-6個,重點自主品牌產品10-20個,每年新增新專利、新成果、新技術。
“有產業集聚的地區,其市場競爭力一般比沒有集聚的區域高;有產業競爭力的區域,肯定有一定程度的產業集聚。”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相關負責人提出近幾年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的活躍,正是源于零部件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而產業集群的迅速崛起,又反過來刺激了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升級。而這樣的例子在國際汽車業界屢見不鮮,美國底特律、日本豐田汽車城等,無不是大規模汽車產業集群的典型代表.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產業集群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隨著近年吉林長春、湖北十堰、安徽蕪湖、廣東花都、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等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的迅速崛起,我國現已基本形成東北、京津、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的集中區域。
除了大型汽車集團內部配套以外,國內零部件產業集群發展,主要表現為三種形態:第一種是依托于整車廠周圍發展零部件產業;第二種是依托于開發區、汽車城發展零部件產業;第三種是依托于縣域發展零部件產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有以汽車零部件為主的各種產業園區1000個左右,其中關鍵的集群區域或地帶約100個。
在產業集群初具雛形,各地建設熱度不減的時候,謹防“集而不群”現象出現的呼聲漸起。專家呼吁,產業集群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升級的速度。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絕非簡單的企業數量堆積,而應該是一個系統集群。從原材料、零部件、設備制造、聯合加工到最后的組裝出廠,應相對于產業鏈條進行調整, 集群內部分工配套,形成一個區域性集合,集合中的每家企業應普遍具有較高的專業化程度和較強的生產能力,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為建立龐大的產業集群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