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協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中汽協不滿歐盟委員會最終裁定我鋁車輪進口構成傾銷。10月28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鋁車輪最終裁定:認定初裁中關于原產于中國的被調查產品進口構成傾銷、歐盟產業受到實質損害和傾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決定最終按22.3%的稅率征收反傾銷稅。上述裁決自2010年10月29日起執行。按照歐盟反傾銷條例,最終反傾銷措施的實施期為5年。
該案件起源于金融危機危害最深的時候,而終裁于歐美極力壓迫人民幣升值的最激烈時期,在一起普通的貿易糾紛案件上表現出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在這起案件中,可以明顯看到:歐委會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也根本無視中國鋁車輪行業在國內處于充分市場競爭的真實現狀,起訴書直接用“中國是一個非市場經濟的國家,正常價值要被放到一個具有競爭性的市場經濟的國家中進行參考比較才能被確立。”來下論斷,并以此判定中國企業的傾銷行為,這是非常不公正的。
據悉,歐委會認定中國鋁車輪企業出口產品價格低就一定是政府補貼。起訴書中直接寫道:“這些中國出口制造企業能夠壓低價格并相對歐盟企業擁有如此大價格優勢的唯一原因是源于中國政府的補貼。”中汽協指出,稍有生產知識的人都知道,在生產中,影響產品的價格高低有很多原因,如生產規模、勞動力成本、高自動化設備投資與人工成本的協調等,不做分析就認為是中國政府給的補貼,這是非常不合理的。
中汽協認為,在本起案件中,中國企業的進口量在歐盟的市場份額很低,只占11%,歐委會僅憑估計來考慮對未來的預期,甚至舉出美國鋁車輪產業的例子,認為中國進口產品在占據市場優勢后就會利用壟斷地位而提價。這完全不是以事實為依據的分析,而是一種憑空猜測,并以此來左右案件的裁決,對此,中汽協認為是非常不正確的。汽車行業的國際交流是必然趨勢,阻礙交流對雙方都沒有好處。國際貿易就是互補,目前歐盟與中國的市場大體上是歐盟的高技術產品進來,中國的低成本產品出口,這就是比較優勢。任何國家和地區不應該也不可能在兩方面都想占據優勢。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的只能是本國落后的產業。
目前,全世界汽車產業都是在向類似于中國的低成本地區轉移,然后通過全球采購又走向世界,使全世界的消費者都享受到全球化的好處。而目前中國制造給全世界消費者帶來的好處是有目共睹的,全球性的分工與合作是趨勢。多年來,歐洲汽車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項目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獲得了豐厚的利益。而歐委會的這起裁決破壞了中國和歐盟汽車產業良好的發展趨勢,也極大傷害了中國汽車產業從業者和消費者的感情。
中汽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這起案件的應訴過程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在自身的權責范圍內,開展了大量的協調工作。中汽協還專程拜訪了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和大眾汽車集團,交流和探討協商解決案件的辦法。
通過積極協調和溝通,歐洲汽車工業協會主席和秘書長多次會見歐委會負責人,表達歐洲汽車工業協會和歐洲汽車生產企業的立場,堅決反對對原產于中國的鋁車輪征收反傾銷稅。希望歐委會駁回歐洲車輪制造商協會的申請。為此,歐洲汽車工業協會還在歐委會申請單獨召開了聽證會,指出沒有證據證明中國出口到歐洲的鋁車輪存在傾銷和對歐盟相關產業造成損害,強調采取反傾銷措施不符合歐洲利益,強烈希望歐委會反對此動議。
此外,歐洲主要汽車企業集團也不同程度的向本國政府領導和有關部門表達了希望友好協商解決案件的立場,進行了積極斡旋。
師建華對記者表示,針對此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將會同行業相關企業總結經驗,探討解決此類貿易糾紛案件的預防、應對、反制的有效機制,加快熟悉、掌握和應用國際貿易規則的能力,保護中國汽車產業的正常發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將團結行業所有企業,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為維護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合法權益,為維護公平的貿易環境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