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国产免费青青碰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薄丝高跟在线看/5566电影成年私人网站/中文字幕在线播放视频

客服熱線:19128667687

2010年影響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8大事件

2011-01-20來源:壓鑄網
核心摘要:  NO. 1 我國汽車產銷超過1800萬輛   事件:繼上年高速增長后,我國汽車工業再次取得良好成績:2010年全國汽車產銷1826.47萬

  NO. 1 我國汽車產銷超過1800萬輛

  事件:繼上年高速增長后,我國汽車工業再次取得良好成績:2010年全國汽車產銷1826.47萬輛和1806.1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2.44%和32.37%,產銷再創新高,刷新全球歷史記錄。但由于2009年走勢前低后高,而2010年上半年產銷水平較高,造成2010年以來增速呈逐月回落態勢,同比增長由年初80%回落至32%;與上年產銷增長48.30%和46.15%相比,增幅分別回落15.86個百分點和13.78個百分點。

  點評:

  汽車市場的井噴以及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長無疑給零部件行業帶來了增長的機遇。但就配套市場而言,隨著消費者對汽車質量越來越注重,本土零部件配套企業亟待在技術與質量上提升,縮小與外資零部件企業的差距。目前內資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數量在全行業中的比例還不到1%,大中型企業也不足15%,且內資零部件企業90%的市場份額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產品上,而其余10%涉足高端產品的內資企業絕大多數也都與外方進行了合資。至于售后市場,隨著市場的規范以及消費者質量與品牌意識的加強,本土供應商目前所擁有的價格優勢還會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消減。

  NO. 2 對美輪胎特保案敗訴

  事件:世界貿易組織(WTO)12月13日宣布,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采取的過渡性特保措施并未違反該組織規則。 對于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出在2004至2008年間中國進口輪胎數量“迅速增加”導致輪胎行業受到沖擊,WTO仲裁委員會認為這一說法成立。 仲裁委員會提出,對于證明三年特保措施過度的舉證責任應在中方,但中方并未提出足夠證據;美方并無義務解釋為何特保措施需要持續三年,也無義務從定量角度說明進口增加所造成的傷害以及區分此種傷害是否由其他因素所致。

  點評:

  盡管中方對輪胎特保案中敗訴感到意外,甚至商務部正準備上訴,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輪胎特保案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說是一個中美貿易爭端問題,因為,它涉及到中美超級大國的員工失業、貿易保護,甚至會影響兩國間今后的政治走向,其造成的后果,遠遠大于事件本身。我們對這起不公平的貿易爭端,應繼續用法律的路徑來解決。但就目前而言,應跳出事件本身,站在宏觀大局的位置,用超強的思維和公共管理理念,從輪胎行業、進口企業資質、貿易協調與溝通以及調整產業結構上,多角度寬視角來徹底反思輪胎特保敗訴案件。

  NO. 3 太平洋世紀收購通用旗下轉向器公司耐世特(Nexteer)

  事件:美國當地時間2010年11月29日,北京太平洋世紀汽車系統有限公司在底特律宣布,已經正式完成對原通用汽車旗下子公司耐世特(Nexteer)的收購案,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海外最大的一項收購活動,交易金額約為4.2億美元。據了解,耐世特原為通用汽車全資子公司,是全球最先進的汽車轉向與傳動技術公司,為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大眾、豐田等整車企業配套,全球員工超過8000人,年銷售額20億美元,近兩年一直保持盈利。

  點評:

  2010年7月12日,太平洋世紀收購Nexteer公司全球轉向與傳動業務在在美國底特律通用汽車總部舉行簽約。11月29日這家有著104年歷史的通用子公司正式被中國公司收至麾下。今年早些時候,在一場小型的媒體見面會上,霍尼曼律師事務所商務、破產及重組部門高級合伙人韋羅博(Robert B. Weiss)透露,通用正準備出售德爾福汽車轉向系統業務,也就是Nexteer公司。當時中國的神秘買家還曾被傳是豫北(新鄉)動力轉向業務有限公司。

  如同萬向收購美國DS汽車轉向軸業務、吉利收購沃爾沃和DSI、寧波韻升收購日興電機、京西重工收購德爾福底盤系統業務,太平洋世紀此次成功收購Nexteer再度受到業界盛贊。原因之一就是這樣的海外收購可以給國內在自主研發能力仍嚴重欠缺的零部件企業注入鮮活血液,填補在關鍵領域的技術空白,同時也給國內零部件產業的自我提升和獲取核心技術提供了一條可行性途徑(一些國內企業也正在積極尋求相關海外業務的收購)。在中國經濟整體不斷增長的背景下,國外一些類似資產也青睞于有經濟實力并能得到政府支持的中國公司,這對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當然,國內企業在完成收購后,不能僅滿足于業務模式上的拓展,更要對被收購資產的技術進行有效消化,實現自我創新,這才是收購的根本價值。

  NO. 4 車聯網與汽車電子革命

  事件:2010年12月8日,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主辦、上汽集團和中國聯通協辦的的“2010Telematics@China高峰論壇”在上海開幕。據該論壇上透露的信息顯示,車聯網項目將被列為我國重大專項第三專項得到中央資金的重點扶持,且其相關內容已經上報國務院,一期撥款有望很快到位。至于一期資金的規模,有關人士稱將達到百億元級別。

  點評:

  在科技的不斷發展下,電子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車聯網概念的提出和市場普及預期的不斷增強,也引發了汽車電子市場新一輪的變革。一些非汽車電子企業,如PC制造商正在雄心勃勃的著手準備進入汽車電子和信息技術產業,旨在在這一被普遍看好的市場占得先機。有數據顯示,中國汽車電子支出占整車價值的比重約為一成左右,而國外則為26.2%,高端車更是接近達到40%。另據機構統計,中國汽車電子市場預計2013年將達到3750.5億元,在2009年的基礎上翻番??梢妵鴥绕囯娮邮袌鎏N藏的潛力巨大,前景無限。

  目前,汽車電子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汽車的發動機、底盤以及車身控制,此外隨著車聯網概念的提出,汽車電子技術更是全面滲入到音響、通信、導航和電子控制等各個方面,盡管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將會創造更大的市場需求,但是企業在核心技術上的短板仍將是制約國內汽車電子產業的關鍵,因此當務之急我們應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能在技術上與外資企業相抗衡甚至是超越,而非簡單地占領低端市場滿足一時的利益需求。同時,覬覦這一市場的除了傳統汽車電子企業,一些非汽車電子企業的魚貫而入也使得整個產業面臨混戰的局面。因此,相關行業標準和準入制度亟待出臺和完善。

  NO. 5 中小零部件企業加速上市

  事件:2010年是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上市比較密集的一年。該年上市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包括萬里揚(002434)、興民鋼圈(002355)、金固股份(002488)、中原內配(002448)、松芝股份(002454)、隆基機械(002363)、遠東傳動(002406)、雙林股份(300100)、華伍股份(300095)、雙環傳動(002472)、杭齒前進(601177))、新朋股份(002328)等10幾家企業。此外,星宇股份(601799)、西泵股份(002536)、海立美達(002537)、亞太科技(002540)、新聯電子(002546)等零部件企業也將在2011年1月上市。順榮股份等企業的上市申請也已在2010年底獲批另有一批汽車零部件計劃在2011年上市。

  點評:

  相比較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存在規模較小、研發實力較弱、品牌知名度較低等問題,而上市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歷來為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看重。而近10年來中國汽車市場相對穩定并快速的增長,尤其是2009年和2010年的井噴,使眾多汽車零部件企業具備了上市的條件,同時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謀求更長遠發展的需要,也使一些企業的上市需求更為迫切。而證券市場的更開放姿態(如創業板的推出)也為部分企業(如雙林股份和華伍股份)的上市提供了便利。

  2010年前三個季度,我國汽車零部件上市企業的凈利率均在6.5%以上,在國際上屬于較高水平。且除了第一季度我國零部件上市企業凈利率低于整車企業外,第二、三季度其凈利率均超過我國整車上市企業。

[nextpage]

  NO. 6 三大集團加速汽車零部件業務整合,提升盈利能力

  事件:東風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2010年7月份已完成收購東風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5%的股份。這次內部資源的整合不僅使東風集團內部零部件資源更加集中,同時業內人士指出,東風科技可能成為東風零部件整體上市的平臺。ST盛潤A 10月公告稱,公司與一汽集團下屬富奧公司簽訂重組協議,擬采取新增股份換股吸收合并富奧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進行重大資產重組。重組完成后,ST盛潤或將更名為一汽富奧。華域汽車(600741) 12月公告稱,公司擬收購上汽集團持有的上海圣德曼鑄造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和相關資產、上汽集團持有的上海薩克斯動力總成部件系統有限公司50%的股權以及上汽集團持有的上海幸福摩托車有限公司100%的股權。收購后,華域汽車將繼續改善三公司的經營狀況。

  點評:

  上汽集團已借殼巴士股份(后更名為華域汽車)將其汽車零部件資產打包上市,并通過進一步整合,提升整體贏利能力。東風也成立了東風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并通過控股東風科技等,加速零部件業務整合。一汽集團的零部件上市企業現有一汽富維、啟明信息兩個融資平臺,富奧上市后,將成為第三個融資平臺,一汽集團的零部件業務整合也將基本完成。三家上市零部件公司基本囊括一汽集團的優質零部件業務。

  對于這些大的汽車集團來說,推進零部件資產整合,是提升其供應鏈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其整車與零部件事業、新舊事業、新舊生產基地“和諧”發展的一個關鍵,更可在對外合作時提升整體優勢。在我國蟬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市場進一步細分,結構變化暗潮涌動,企業競爭越來越充分之際,零部件業務整合和贏利能力提升更是這些大集團的戰略要務。未來幾年,我們還將看到更多的汽車集團采取類似的零部件資產整合方式。而上汽顯然已經在供應鏈整合方面走在了市場前列。

  NO. 7 鋰電池等新能源車核心部件投資潮

  事件:2010年我國眾多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投資項目宣布簽約或開始建設,包括但不限于:青島海霸能源有限公司和宏耐新能源兩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分別在膠南、即墨開建,建設生產能力為10億安時的動力鋰電池;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每日產20萬AH(安時)汽車專用鋰電池新生產線8月份奠基開工;天津力神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將在重慶投資生產鋰動力電池;內蒙古榮豐新能源有限公司鋰電池生產項目10月開工;美國波士頓電池公司將在重慶投資電動車電池項目;上汽與美國A123公司合資布局鋰電池產業;美國EnerDel公司將與萬向在中國合資生產鋰電池;博世擬與三星SDI和上海汽車在華合資生產鋰電池。

  點評:

  除了鋰電池及其材料,新能源汽車電機、電控等核心部件的生產項目也在加速上馬,充電樁充電系統也基礎設施項目研發也取得一定進展。這些說明中外零部件和充電設備企業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有比較大的信心,并在為搶灘這一市場做生產準備。

  不過盡管投資積極,真正投產汽車動力電池的企業尚屈指可數,更多的投資項目(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被看作炒作。歸根結底,仍是新能源汽車尤其是中國鼓勵的電動汽車市場何時能形成一定的規模,在這樣的市場規模下,鋰電池等核心部件企業能借助規模效應顯著降低成本,實現贏利。而目前來看,單純做鋰電池及其材料近幾年內還很難贏利,除非先從電動自行車等比較成熟的市場上獲取利潤,或者靠集團內其他業務來維持經營。現在已經在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的研發和生產上做了高額投資的新生企業,如果業務不夠多元化,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初期很多可能不得不主動或被動地依附于某大企業,來維持生存。汽車鋰電池可能是我國汽車零部件各主要行業中最早發生較大程度整合的,整合后剩下的鋰電池大企業才是決定我國汽車鋰電池競爭力的最主要力量。

  NO. 8 云內動力轎車柴油機產能建設項目正式投產

  事件:2010年12月16日,云內動力全資子公司昆明雷默動力系統有限公司舉行正式運營典禮,標志著云內動力轎車柴油機產能建設項目正式建成達產。云內動力稱,雷默的目標是打造中國第一乘用車柴油機企業。目前,該公司的柴油機已搭載江淮、柳汽、北汽、北汽福田、鄭州日產及上海神馬混合動力客車等,并與多家企業洽談中,市場保有量1.5萬臺。2010年,雷默動力實現產銷7000余臺,公司預計2011年可達15000到20000臺,2012年可達30000到40000臺。

  云內動力開發轎車柴油機始于2002年,公司與德國FEV發動機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節能環保型D16TCI柴油機。2008年8月,云內動力自主研發的首臺轎車用D19TCI柴油發動機正式投放市場。2009年8月,與德國FEV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德國FEV發動機高原實驗室。

  點評:

  轎車柴油機在中國并不被看好,因為柴油轎車在中國的銷量規模較小。而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與中國的國情(如柴油品質、柴油優先應用于農用車和商用車等)和歷史原因有關。曾積極在中國推廣柴油轎車的大眾,也不得不有所收斂。中汽協數據顯示,2010全年,一汽大眾(大眾在華柴油機生產基地)柴油機產銷量分別同比下降43.67%和35.60%。而云內動力的柴油機產銷量也分別下降24.77%和6.22%。

  云內動力的財報也顯示了其生存的困境:2010年前三季度,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同比下滑12.87%和24.65%,而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更已經是虧損5064.06萬元。大眾和云內動力的遭遇凸顯了井噴的中國汽車市場中柴油轎車的冷遇。

  云內動力一直強調的轎車柴油機,其實更應叫作乘用車柴油機。從其“轎車柴油機”客戶來看,更多的是SUV和MPV企業,而非轎車企業。對于“轎車柴油機”企業來說,近兩年SUV市場的高增長是其成長的一大推動力,未來成長潛力較大的SUV市場也將為其貢獻較多收入。

  對于“轎車柴油機”企業來說,僅有的比較欣慰的消息是,國家在“節能產品惠民工程”節能汽車推廣實施細則中,將柴油乘用車列為鼓勵發展對象。另外,目前我國每年安排的農資綜合直補,也增加了柴油車的吸引力。但是,短期內這些鼓勵政策還難以推動柴油轎車市場的高速發展。

  2011年1月,云內動力已被長安汽車間接控股,這應該是其比較好的歸宿,其“轎車柴油機”夢想也可在較充裕的資金支持下繼續發展。而長安汽車此舉應該不只是為了提升在國內柴油乘用車市場的份額,估計還有開拓歐洲市場的考慮。

(責任編輯:黎翠婷 )
下一篇:

長盈精密2024年年報,實現營收169.34億元

上一篇:

大眾德國或拒絕10萬工人加薪6%的要求

  • 信息二維碼

    手機看新聞

  • 分享到
免責聲明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 114@qq.com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