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被吉利收購后的第二次董事會后,沃爾沃終于在北京拿出了新的中國發展戰略,雖然這一戰略中并未包含太多全球市場的內容,但仍可以看出這一戰略對于沃爾沃的轉型具有歷史意義,沃爾沃的東方快車也已正式起航。
僅從公布的銷量目標來看,沃爾沃對未來中國的豪華車市場充滿了野心和冒險精神。其2015年20萬銷量,和20%的市場份額則意味著沃爾沃要從現在開始保持每年至少60%的平均增幅,對比目前豪華車市場每年30%的行業平均增幅,這并不是一個容易實現的數字。
去年的豪華車市場全年銷售67萬輛,沃爾沃排名奧迪、寶馬、奔馳和雷克薩斯之后位列第五,全年銷量3萬左右。銷量差距并不是沃爾沃新戰略最突兀的焦點,更大的焦點在于,沃爾沃明確的兩個生產地:成都和大慶,都位于中國地緣的非核心區域。相比奔馳之于北京、奧迪之于長春和寶馬之于沈陽。沃爾沃的生產選址顯得讓人有些匪夷。
固然成都和大慶兩地地方政府給予吉利沃爾沃項目更多的支持,但最主要的是,沃爾沃中國戰略已經將目光移植到了更有消費潛力的新興市場,并且有著明顯的出口導向。從成都工廠來看,其產能不只覆蓋西南諸省,更進一步可以開拓以東盟國家為目標的出口市場;同理,位于大慶的基地則可以延伸到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出口,如有可能,也能夠直接面對韓國、蒙古甚至日本等東北亞國家。
還有一個需要指出的是,李書福在產能規劃和布局方面,向來遵循兩個原則:看菜吃飯,盡力而為。也就是說,在僅有的條件下,盡量爭取更具戰略發展潛力的地區來設立工廠。也許西部和北部有著比成都和大慶更為有利的地區,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能夠給予吉利更多實際優惠的地方將成為首選,但不會動搖吉利在這兩個大的區域內選址的決心。
除了地緣因素外,沃爾沃選址西部和東北可能還包含有配套的考慮。在寶馬、奧迪分別在遼寧和吉林形成國產化配套能力之后,沃爾沃很有可能借助這些“東風”,加速實現自身生產的本土化,以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扎根欠發達地區,對于沃爾沃來說,第一步是對二、三線富裕消費群的籠絡;第二步是輻射更廣大的中部地區;而最后則是分別以這些工廠為橋頭堡,拓展臨近的海外市場。前兩步都是奔馳、寶馬們可以應對的,但最后一步,至少從目前來看,是這些傳統豪華產品想做、愿做但很難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