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唯一的綜合性工業博物館——中國工業博物館(一期)18日在沈陽市鐵西區開館。這座占地約8萬平方米的地標性建筑,記錄了中國工業百年發展歷程,也見證了沈陽這座工業城市振興的腳印。
中新社記者18日探訪了這座首日開放的博物館。該館一期共開放通史館、機床館、鑄造館和鐵西十年成果展館四個展館,開放面積近2萬平方米,展出了1300多件實體文物。
據介紹,這些文物來自上海、北京、內蒙古、香港等22個省市、地區。從西周青銅銘文曲刃矛式短劍到上世紀30年代初的鐵西規劃地圖,從殷商時期銅鏡到世界最薄的鑄件(厚0.38毫米),這些文物從商代至今跨越了四千余年,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二、三級以上文物10件。據文物專家初步估算,文物總價值約6000萬元。
展館之一的鑄造館吸引了眾多參展者的目光。這一部分展館采用了新、老建筑結合的方式,在原有鑄造廠的基礎上,經過廠房加固、屋面防水、外部保溫、鋪設地熱等建設后改建而成。身處鑄造館,猶如置身轟鳴作業的工廠。
鑄造館內陳列著許多個世界之最、中國之最:世界最大口徑的鑄管(直徑2.2米)、最大的超高壓斷路器殼體(鋁合金鑄件、重2噸)、最大的立車橫梁鑄件(重115噸)、最薄的鑄件(厚0.38毫米)、中國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
記者流連展館,發現這座博物館中不僅有過去和現在的工業文物、設備,也在諸多細節上展現了工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幾十年前的工作服、老式的自行車、工人儲物柜、車間工人工作場景雕塑等,真實地還原了工人的工作生活。
據了解,在中國工業博物館一期四個展館先期開放后,博物館的二期展館也在建設當中。二期展館將利用5000平方米展陳面積,依托全國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本地區大型工業企業的資源優勢,規劃建設汽車館、重礦館、冶金館、建材館、鐵西館,共五個展館,預計2013年全運會前對外開放。
同時,一期開館后將進一步完善博物館的學術研究功能,擬舉辦全國鑄造產業集群暨全國鑄造行業協會秘書長會、中國工業博物館文化品牌專家論證會、裝備制造業文化高峰論壇、中國藝術鑄造高峰論壇、保護工業文化遺產主題論壇等系列研究活動。同時中國工業史料研究中心與中國工業博物館共同創辦《中國工業博物館通訊》、與中國鑄造協會聯合編撰《中國鑄造史》,以此提升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文化品位,實現辦館模式的創新,最終將此館建設成為全國一流品牌場館。
據介紹,沈陽市鐵西區曾被譽為“共和國裝備部”,見證了百年中國工業的變遷。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鐵西區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7年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授予“鐵西老工業基地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稱號、2008年被列為 “中國改革開放30年18個典型地區”之一、2009年被命名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沈陽鐵西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產業發展規劃》獲國家發改委批復。2010年被命名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據悉,在鐵西區籌建中國工業博物館,對于研究中國工業發展史、保護保存近代工業歷史文物資料具有重要價值。目前,中國尚無此類博物館,中國工業博物館將填補中國綜合性工業博物館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