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用工荒、用工成本高企、工人難以管理等現實處境下,越來越多東莞企業使用機器人代替工人。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的統稱,目前莞企使用的工業機器人以機械手為主。由于市場需求逐漸增大,東莞制造機器人的公司這兩年也爆發式增長。
然而,對于東莞企業的主力軍中小企業來說,用機器取代人工或者是自動化生產仍是一條艱難道路。資金瓶頸、技術人才缺乏、單機機械無法滿足生產需要等,都是擺在企業主面前的問題。
企業主清楚意識到,引入機器自動化生產,并非買幾臺機器這么簡單,這是系統工程升級的過程,從企業管理、招工甚至到財務結算等等。但是,盡管困難重重,自動化生產的優勢還是顯而易見,中小企業引入機械設備的態度也由觀望轉變為行動,步伐正在加速。
“用工成本節省35%”
自動化設備螺釘機以快捷、高效的勞動姿態出現在流水線上,毫不客氣地將原來控制這些作業的工人們“刷”了下去。
石碣一家汽車配件生產企業近萬平方米的廠房內,35臺機器人嘩啦嘩啦同時開動。它們不是科幻片里常見的“人形”機器人,而是與人類手臂功能相似的設備,在制造業領域,它們常常被稱為“機械手”,是一種簡易的工業機器人。
只見機械手自動伸出“手臂”,將產品從模具里拿出來,然后移動、定點,放到精準的位置自動化設備螺釘機上,再通過PLC程序控制,將螺釘打入。產品出爐后,廠房里為數不多的工人對產品進行檢驗、裝箱。
這些機器人是公司總經理張昊2007年開始陸續引進的。當年張昊已敏銳感到用工成本上漲的壓力。今年來工人每月工資更是水漲船高,從原來的1000多元上漲到2000多元,普工工資甚至漲到4000元左右。工人的管理也不像以前那么輕松,他們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對工作也越發挑剔,招工、管理成了企業主最頭疼的事情。
“自從引入機械手后,用工成本大幅下降,至少節省了35%.”張昊對此作過一番估算,更重要的是,使用機械手比人工操作的效率也要有所提高。若以前一臺機器可以生產1000個產品,引入機械臂后可以做1200個,總體而言產值提升20%左右。到目前為止,張昊的公司引進機械手的投入已經超過500萬元。
之所以有如此大手筆的投入,是因為張昊已經嘗到機械手的甜頭。其中一項就是產品的質量得到了保證。比如注塑的過程是:機器把液態塑料粒子擠入模具,保壓、冷卻后,再將模具里的產品取出來。以前要先等產品冷卻,人手打開模具,再將產品取出來,機器才能開始下一輪生產。這樣就需要安排人手盯著機器,開門關門一天要五六百次。如果員工一時疏忽,延誤了取產品的時間,產品加溫過久就可能裂化,質量難以保證。
如果不使用人手,就要依靠最原始的自動化生產,用頂出裝置把產品頂出來。但是產品若自動跌落則很容易變形,導致產品不過關。而機械手開關門時間精準,產品的質量和效率都得到提升。
機械自動化生產車間還能給工廠“撐門面”。“客戶來看生產情況,一看全是機械手,嘩啦嘩啦的,對企業的認可度也更高。”張昊對此深有體會。目前這個1萬平方米的廠房里,有35臺注塑機,配備了35臺機械手,輔助員工80人,他們只需要負責生產的最后兩道工序:檢驗、裝箱。現在,該工廠人工與機械手的比例大約為1.1:1,張昊希望兩年之內這個比例可以達到0 .8:1.
實際上,歐美企業早就大規模引入機械臂,與東莞接壤的深圳也先行一步。購買機械手前,張昊專門到深圳的日資企業考察,一兩千平方米的大車間,全部使用機械手,十幾臺機器流水線生產,只有兩三個工人照看。
“制造業之都”東莞的自動化相對晚一些,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莞企機械化生產的推進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最近兩年來,引入機械手的企業越來越多。張昊從供應商的交貨速度就能看出這種趨勢。2007年,張昊剛引入機械手,與供應商談好價格后,三四天他們就把機械手送上門了。而去年底和今年初,購買機械手要先交訂金,還要等上3周甚至一個月,機械手才能送到廠里來。供應商反饋說“訂單滿了,忙不過來”。
機械手僅僅只是自動化生產的一個環節,在張昊廠房里自動化設備螺釘機也已經替代人工,這些設備通過PLC程序控制,它們以快捷、高效的勞動姿態出現在流水線上,毫不客氣地將原來控制這些作業的工人們“刷”了下去。
“從目前來看,莞企推廣機械手正在起步階段”,張昊注意到,機械手是自動化的初級階段,而更智能的機器人只在一些大型企業應用。東莞城市之窗總裁趙家堯也表示,東莞制造業現在正處于自動化起步階段。
機器人制造涌現
一向嗅覺敏銳的莞企老板也看到了這一趨勢,生產機械手的中小企業和小作坊大量涌現。梁想超估計應該有100多家,上規模數得出來的也有20多家。
東莞制造業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也為自動化設備制造商帶來了商機。張昊所購買的機械手有的就是東莞本土生產的。“我們有些小型的技改,都是直接在東莞找一些簡單設備制造商搞定,如今很多機械設備供應商也從原來的做單機轉向做整機,做平臺,他們也在朝著更專業的方向發展”。
東莞本土機械手供應商東莞富井機器人公司老板梁想超,原來在日資企業做設備維修。1996年,日本機械手制造商想開辟中國市場,就把他招到日本培訓。1998年,梁想超回到中國,開始做機械手的銷售,一開始買家大多是臺資企業、外資企業,很少國內企業購買。可是這個市場前景很好,一直在增長。1998年他在中國賣了20多臺機械手,1999年賣了40多臺,2000年賣了60多臺,2001年就增長到100多臺。
當時,這家日資企業的機械手由香港富井機器人公司做代理,賣到中國內地。梁想超建議富井公司自己生產機械手,但公司沒有采納。2002年,梁想超籌了30多萬元,開了個小作坊開始生產機械手。梁想超負責設計,零配件都對外采購,組裝后再賣出去。
梁想超的這一決定很快被證明是對的。2003年“非典”來襲,人員流動受限制,當時國內很多大企業都招不到工人。比亞迪找梁想超訂了100多臺機械手,這是他淘到的第一桶金。后來,梁想超就把香港富井機器人公司買下來,專門生產機械手。
“業務增長很快”,梁想超說,2007年全國機械手市場產值五六個億。2009年增長到十來個億;2010年爆發式增長到30個億;2011年40來個億;2012年也增長約莫30%.梁想超認為,2009年年底開始,在政府4萬億救市計劃的刺激下,很多國內企業都有資金擴充設備,而人工成本很貴,導致機械手的需求大幅上漲。
一向嗅覺敏銳的莞企老板也看到了這一趨勢,生產機械手的中小企業和小作坊大量涌現。梁想超估計應該有100多家,上規模數得出來的也有20多家。現在,一些功能簡易的機械手,門檻非常低,產業鏈已經形成。競爭激烈導致價格也在下跌,2003年,梁想超賣給比亞迪的機械手約2萬元一個,同樣的機械手現在只賣6500元。
東莞市高盛科技園運營服務中心主任程玉清也發現,這兩年,東莞的機器設備企業供應商呈爆發式增長。高盛科技園幾乎在同一時期引進了40多家自動化設備生產企業。“可以說,這是代表這幾年發展趨勢的產業。包括國外的海歸、在國外有從事自動化設備的經驗,都很愿意在國內研發、發展。”
程玉清跟企業接觸,這40多家企業幾乎都是新組建的企業,而且他們是以整體布局的方式去做,一做就是做平臺、做集成商。比如打通整個產業鏈,而不是只專注在某個單機上面,更多的是根據具體企業的需要,進行整機設計、研發。
中小企業主的顧慮
“東莞的中小企投資回報率不高,產品附加值低。一下要拿出幾十萬元來引入機器自動化,中小企業老板心理上也不容易接受。”
機械設備供應商正太合瀛總經理黃海濤也看到了機器人替代人工的趨勢,2009年他從房地產轉身投入機械設備自動化產業。剛開始兩年,東莞中小微企業對引進自動化設備仍猶豫不決,這與東莞大量的制造業長期以來采用廉價勞動力的生產方式有關。
不過,去年底開始,中小企業的積極行動讓黃海濤感到興奮。2012年上半年他的客戶以中、大型企業為主。而去年底到今年初,中小企業客戶群明顯增多。黃海濤認為,這主要是勞動力成本增加倒逼的結果,而且,對于很多企業來說,管設備比管人要容易得多。
不過對于中小企業的訂單,梁想超仍非常謹慎。原因是他們的資金鏈很不穩定,回款不及時,風險比較大。2009年開始,梁想超就規定,交了現金才賣機器,可是有時一松懈就惹上麻煩,最后不得不打官司。有幾個中小企業買了機械手后,沒錢付款,“我們將他們告上法庭,算上律師費、機械手的制作成本等,損失了十幾萬元”。
作為機器人使用者,張昊理解梁想超的顧慮。“東莞的中小企投資回報率不高,產品附加值低。一下要拿出幾十萬元來引入機器自動化,中小企業老板心理上也不容易接受”。
張昊算過賬,實際上引進機械手是劃算的。比如以100人計算,引入機械手可以少用30人,按照3000元/人·月工資計算,算上社保等,一個月大概可節省10萬元,一年節省約100萬元,5年就是500萬元。一般的機械設備至少可以用10年,同時它還提高了20%的生產效率。
只不過一臺機器人十幾二十萬元,中小企業老板心理上一下子難以接受,他們權衡利弊后通常會認為,買一臺機器人還不如請幾個工人,一個月只要幾千元,資金壓力沒那么大。
張昊的工廠引入機械手,整體投入將近500萬元。他購置的機械手便宜的要七八萬,最貴的要20萬。“這個投入,對規模中等的企業或許能承受,中小微企業就很難拿出來,資金壓力很大。除非企業是有做長期的規劃,想好好發展下去的,就會舍得花血本投入”。
資金壓力是中小企業引進機器人的一大阻力,除此之外,還有人才問題。東莞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都是加工貿易,門檻比較低,對工人的素質要求也相對較低,但是換成自動化生產了,需要能夠操控機器人的人才,人才的短板也是企業引進自動化的阻力。
“作為企業,也不是把設備買來就O K,技術工人的素質,企業的管理,不像基本技能學幾個月就會,自動化設備涉及到很多的程序。”程玉清說,大學畢業生基本都不愿意進車間,而自動化設備要進入到生產線,要借助專業大學生這些高素質的人才,這也是擺在面前需要去突破的問題。
自動化的漫漫長路
“機械自動化行業要迅速發展,還是要形成行業技術的交流和共享。人才培訓的跟進,甚至是提供輸送關鍵崗位人員”。
東莞一些大型外資企業對機械自動化生產運用已經非常成熟,一個工人可以看管十幾臺機器。這些企業一般都擁有幾個高端客戶,產品附加值比較高,他們的產品結構單一、專業、量大,基本上是同類產品。比如做齒輪,就只做齒輪。這樣的特征很符合自動化設備生產。反觀東莞大部分中小企業,產品五花八門。但機器人的功能有局限性,不可能什么都會做,如果換產品,設置單一的機器人可能就無所適從。
作為自動化設備供應商的黃海濤也意識到,機器設備取代人工在工廠的具體推進,不管是供應商還是使用者,都還有許多障礙要掃除。中小企業實際生產的需求,需要個性化的機器設備服務。
“別說東莞,整個中國的自動化設備都落后于國外很多年,沒法完全達到生產性企業的需求”,黃海濤說,大部分自動化設備企業還處于提供單機設備層面,整機、整線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還沒有成熟的集成能力。
這是差距也是機會。黃海濤舉例,比如目前一些大中型企業,除了跟國外企業合作開發產品,在國內同行之間,也進行技術整合,從而形成相對完整的自動化系統,“這將是一個趨勢”。
長期跟機械設備供應商打交道的程玉清也贊同黃海濤的觀點,“機械自動化行業要迅速發展,還是要形成行業技術的交流和共享。人才培訓的跟進,甚至是提供輸送關鍵崗位人員”。
自動化并不是某個環節的自動化。清華大學曾經做過詳細調查,自動化設備還會帶來制造企業的生產模式、管理模式、財務結算方式的變化,“比如,從企業的財務報表來看,單位產品的制造成本變化了,企業的損益表、利潤表都會發生變化”,程玉清說。
企業也希望政府能夠在政策上進行一些扶持。“東莞的特點是中小企業為主,如果政府不積極推進,解決企業進行生產方式轉變的問題,單純靠企業自身的能力去做,像現在這樣企業自己"野蠻生長",轉型升級就會變慢。”黃海濤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付款方式上,為了緩解下游購買機器人設備的客戶的壓力,供應商為了留住客戶,往往不得不做出讓步,但這對自動化生產行業發展造成不利。
“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政府能否提供政策性補貼?”黃海濤提議,一臺設備100萬元,政府給予相應的補貼,另外推出一些金融創新產品,比如融資租賃,減少中小企業首期的投入,讓企業能夠以較低門檻進入到自動化領域。“希望政府對于企業引入機器自動化設備的鼓勵和推動,不要雷聲大雨點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