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壓鑄網/訊) 日前,國際海底管理局批準了中國大洋協會遞交的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礦區勘探申請。這意味著我國取得了該礦區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采權,并將成為世界首個擁有3個海底礦區的國家。海洋生物學家王春生說,科學家對此已有準備,在今年“蛟龍”號航次設計時就做出了相關預案。
今年2月,王春生隨中國代表團參加了富鈷結殼礦區申請的答辯,他發現國際社會對深海礦產資源開采的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為此,中國也在答辯中增加了一些采礦期間對環境監測保護的方案。這次答辯順利通過了國際海底管理局法律技術委員會的審議,也為今天獲得最終批準奠定了基礎。
“申請通過以后,我國要履行相關的國際義務。”王春生說,根據勘探合同,勘探期間要對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監測和評估。而且每年要向國際海底管理局提交報告,說明這一年在該區域進行的勘探情況,以及獲取的環境數據。這些數據將在3年后向國際社會公開,供其他國家參考。
資料顯示,富鈷結殼是位于海底山區巖石表面的富含鈷、錳、鎳、銅等元素的結殼狀礦床,主要由鐵錳氧化物構成。富鈷結殼所含金屬用于鋼材可增加硬度、強度和抗蝕性等特殊性能,可用于航天工業,以及生產光電電池和太陽電池、超導體、高級激光系統、催化劑、燃料電池和強力磁以及切削工具等產品。
王春生介紹,富鈷結殼分布在海山上,且分布于2500米以淺的富鈷結殼更有開采價值。為此,“蛟龍”號將在第三航段前往西太平洋,圍繞富鈷結殼海山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展開工作,主要將調查海山區底棲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空間分布的規律,為將來開采時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依據。
“比如冷水珊瑚,生長期很長,需要一兩個世紀才能長大,國際上對這些種類的保護非常關注。”他說,“我們要事先搞清楚這些種類分布在哪個水深段,是不是在礦帶上,以便將來進行開采時對底棲生物更好地保護。”
據介紹,我國此次獲批的富鈷結殼礦區面積約3000平方公里。
截至20日19時,“向陽紅09”船已進入太平洋,向東南方向徑直駛向目標海域,時速12.4節(約23公里)。如果保持這個速度,大約能在8月6日抵達位于東北太平洋的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執行第二航段作業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