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密度小 發展空間大
中國的汽車市場一直迅猛發展著,在這里,各大汽車制造商們也都看到了很多商機,紛紛來華建廠或尋找合資伙伴。日前,據德國媒體報道,2014年和2015年,全球汽車銷量將強勁增長。尤其是亞洲和美國市場仍然有很大的潛力。特別是中國市場將是日后發展的主要支柱。具體內容如下:
圣馬力諾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之一,其國土面積幾乎和施塔恩貝格湖的面積一般大小(約61.2平方公里)。但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汽車的密度——在圣馬力諾每1000個居民擁有逾1100輛汽車,即1100輛/千人。這里的汽車密度是世界紀錄,緊隨其后的是列支敦士登、摩納哥、盧森堡和冰島,他們的汽車密度為650輛/千人到750輛/千人不等。在西歐,平均每千人擁有汽車約500輛。而相比之下,在中國,按13億人口計算,汽車密度低于50輛/千人。所以很明顯,在中國,汽車市場有著很大的增長潛力。
據專家們預測,在2014年和2015年時,全球汽車年均銷量將提升10%至7720萬輛,而這銷售數據中將會有超過40%來自于中國市場。這么看來,汽車制造商們的前景也似乎一片光明。但是,汽車研究中心(CAR)專家FerdinandDudenhöffer認為:“這還是會變化的,因為目前,全球汽車銷量將越來越受中國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市場主導。這種情況還將反應到資產負債與股市上。汽車行業的分化仍將繼續。”
中國市場汽車產量攀升
盡管在2014年的發展趨勢中,環保生態的驅動會變得重要起來,但是并不會起到主導作用。也就是說,現在汽車行業的發展還是得首要去滿足大眾們的需求。在世界生產方面,目前由23%的汽車是在中國生產的。該產量數據幾乎等于美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的總和。在過去的十二年中,中國的汽車產量幾乎番了六倍由于。而與此同時,在日本、西班牙和法國的產量幾乎減半。
全球十大汽車市場2013到2015年銷量變化
從物流方面來看,在出售市場上同時生產汽車,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在遠東地區。從2013年到2015年,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將會以19%的速度增長,中國的銷量數據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也將攀升兩個百分點至25%。
各大制造商在中國尋求發展商機
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吸引著許多國外制造商到中國來建廠投產。但是似乎有一些制造商的行動過于遲緩,例如雷諾將是歐洲最后一個大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設立工廠的,即從2016年起,雷諾將有部分車型將會在中國進行生產。然而,這單從戰略上就已經輸在起點上了。菲亞特和標致也一樣,僅有一小部分車型在中國進行制造。
除了在中國建廠外,還有一種在中國市場發展的策略——就是與中國本土制造商成立合資企業。大眾汽車在1984年時就已經在中國成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而寶馬和戴姆勒則起步較晚,都大概是在二十世紀初才真正開始在中國大刀闊斧地發展。
這些戰略所帶來的就是更強大的市場地位以及更強勁的盈利能力。在中國,本土制造商的汽車或多或少都比進口車在社會或政治意義上具有更重要的地位。此外,也會減少高昂的進口稅。從零部件到制造再到銷售,在本土生產汽車都能減少很大的費用支出。
中國工廠將得以充分利用
2014年,在中國將會比2009年多出近三分之一的汽車工廠。這就直接將中國每年的平均汽車產量提升至了每年350萬輛。
全球十大汽車市場2013到2015年銷量變化
在中國的工廠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時,美國市場的汽車產量已經開始下滑。其他市場上的工廠也都陷入了發展困境。例如在南歐,據一項研究表明。意大利的工廠現在的利用率僅為46%左右,而早前能達到75%。在法國和西班牙也有類似的問題。
中美兩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兩大汽車市場。然而,兩國的銷量增長原因不盡相同。在中國是存在大量的首次購車者,他們對新車的需求十分大。而在美國的客戶幾乎是打算購買第二輛車的,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到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