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技術和工程化還不成熟、消費者期望過高、習慣尚未養成,以及向傳統行業滲透需要時間,當前,智能服務機器人市場只見資本及企業發力,不見需求端應用普及。
中國市場前景廣闊,但家用服務機器人在國內的滲透率仍然很低,尚未普及,這是中國服務機器人市場的最主要特點。業內對于服務機器人市場的爆發時點也是眾說紛紜。
據全球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數據挖掘和分析機構艾媒咨詢發布的《2016中國機器人行業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18年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銷量將達3490萬臺。
從目前我國服務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狀況來看,醫療機器人、軍事機器人等主要用于公共領域的專業服務機器人,以及用于教育、家庭清潔、娛樂、助老助殘等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尚處在產業化發展初期,產品呈現功能單一化、初步智能化的形態,要想快速實現產業化和市場化,研發和創新能力亟待補足。
對比發達國家來說,我國服務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因此,目前國內企業在技術上處于劣勢,但同時國內企業也存在特定的競爭優勢,由于服務往往需要結合特定的市場,而國內企業往往對本土的文化、環境和消費者需求有更深的了解,能更好地進行產品定位,從而贏得競爭優勢。
由于國內在服務機器人領域的研發起步較晚,跟美國、日本等服務機器人研發大國相比,中國自主研發的能力亟待補足。當然,這也意味著我國的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將面臨較大的機遇和可發展空間。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實現產品智能化創新,才是加快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
目前,全球有20多個國家涉足服務機器人研發和生產,并誕生了類似達芬奇機器人這樣革命性的商業化產品。
大數據對傳統產業來講,是消費升級、結構升級,今年的服務機器人有所遇冷,這是因為性價比遇到門檻。而服務機器人核心要素之一就是要思考如何把性價比做到最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教授表示,服務機器人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和研發方向有很大關系,大家一直比較關注精確感知、人工肌肉、認知與情感交互、高效動力電池等技術方向,但這并不是完全正確的,現在對于服務機器人企業來說,需要找準行業痛點,應該在規?;枨蟆藴誓K化、成本控制、專用化而非萬能仿生等方面努力尋求突破。
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做服務機器人的時候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避免做國外服務機器人的'搬運工’。做服務機器人的創新創業的技術門檻一定要提高,增加技術高度。
隨著國內服務機器人市場的進一步爆發,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資本和企業進入服務機器人領域,市場進入者應該注意的是,服務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服務屬性,因此市場參與者不僅應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突破,更重要的是從消費者的核心訴求出發,在服務上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