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人的煩惱在“找車”上,“車到底停哪兒了”是不少人遇到的尷尬;
對于新手司機來說,停車本身就是個難題,尤其是在一些空間狹小的停車場和立體停車庫里,考驗車技又磨人耐心。
好消息是,智能停車服務來了!杭州的幾家企業紛紛布局,有些已經商用,有些還處于調試階段,最快能在年底前鋪開。未來生活實驗室幫你們先去體驗了一下,還真的是幾個步驟就能停車,非常方便。
海康威視智能泊車機器人: 機器人接走你的車2分鐘內入庫
車輛限制:最大承載量2.5噸。一般家用轎車和SUV的重量不會超過2噸,一些大型越野車可能會達到2.5噸。
還記得今年年初爆紅的“網紅”快遞分揀機器人嗎?這款智能泊車機器人,同樣是“橙色系”,和快遞分揀機器人同屬杭州海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
你可以把智能泊車機器人想象成是扁平狀、承載量較大的物流機器人。
海康智能泊車機器人的第一次公開亮相,是在2016年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之后就在桐鄉烏鎮街的地下停車庫安了家。
智能停車有多便捷?對于車主來說,只需要做2個步驟:停到交接平臺和取碼。
記者開的是一輛中大型轎車,停在一般立體停車庫里有點勉強。將車駛入停車場入口,系統自動識別車牌后開閘。
接下來的步驟和塔式停車庫停車有些類似。將車開進交接平臺,正前方有一塊電子屏幕,提示“前行”、“后退”或“停止”,在超限測試感應器的幫助下,將車準確無誤地停放在平臺上。
下車,走到停車庫入口的機器旁,在電子屏幕上核實一些諸如“車內沒人”、“手剎已拉”等信息,確認停車完成后,系統會自動生成一串取車碼。
此時系統也確定了車的具體停放位置,同時規劃好了機器人的搬運路線。之后智能泊車機器人乖乖前來將交接平臺連同車運走,2分鐘內完成升舉、搬運、旋轉、下放,穩穩泊車入庫。
這一切都是全自動的,無需工作人員參與,也不需要自己找車位、記車位號。
這種泊車機器人有4組差速驅動單元,可以進行360°全向運動。在電量低的時候,它們還能自主充電;完成充電后,又會自動返回工作,確保24小時全天候隨時待命、工作的狀態。
停車便捷的同時,智能泊車機器人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智能泊車機器人系統可同時調度500輛汽車,停車場的車位數量較引入機器人前增加了40%——機器人停車,車位與車位間無需留下很多空間。
萬安橋堆垛式停車庫: 存取車最快半分鐘
車輛限制:家用城市SUV車輛基本都可以停,不過對車的軸距有一定的限制,只有軸距2.2-3.2米的車可以停,像是smart、微公交就停不了了。
建國中路靠近解放路,萬安橋東弄北側的地下停車庫是一個高科技地下停車庫,剛運行不久。它是一個堆垛式停車庫,有3層,共有車位132個。
停車的過程和普通的塔式停車庫有些類似,把車開到車庫前,感應門自動打開,按照語音提示停好車,出庫刷卡,門就自動關閉了。
有趣的是它內部自動化的操作。當車庫門關閉后,升降機會將車緩緩運送到負層,這時候2臺搬運機器移動到車底,分別夾住車的前后輪,把整輛車支起來,沿著軌道橫移到電腦指定的車位。
杭州友佳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工程師戚海丹表示,取車的時間取決于車位的距離。如果停在了最靠近車庫的車位,可能取車的等待時間只有半分鐘,如果停在了距離最遠的那個車位,需要等待2分鐘。
一般的立體停車庫,很多車主都會倒車入庫,這樣取車的時候就可以很方便,直接開出來。使用這個高科技停車庫,車主完全不用考慮這么多,因為停放車庫的平臺還能實現車輛的旋轉。平臺緩緩提升,支起了一整輛車,接著旋轉180度,車主來取車的時候,車輛正好就是對著這車庫門了。
西子智能泊車機器人: 輸入車牌號,機器人把車送到跟前
車輛限制:承重2.6噸左右,另外還有20%左右的彈性空間,也就是說最重可搬3噸。
位于余杭的杭州西子智能停車股份有限公司,有一個正在做內部調試的樣庫,也是目前唯一能體驗到西子智能泊車機器人的地方。
外觀上,西子的智能泊車機器人是一塊長方形的平板,與海康的類似。機器人由四組臥式舵輪組成,可以前進、后退、平移、旋轉,行動非常靈活。
把車停到指定交互區的車板上,在電腦設備上對泊車機器人“發號施令”,機器人就會挪到車板底部,托起車板。運行的過程中,激光導航控制系統,會對車身周圍360°進行安全激光掃描,規劃運算后,找到最優的移動路線,沿著路線移動到指定停車位。整個過程大概在一分半鐘左右。
相比停車,更多人的煩惱在“找車”上面。有了機器人停車服務,找車時只需在電子屏幕上輸入車牌號,機器人就把你的車送到跟前了。
機器人采用電力驅動,可以連續工作6個小時,當電量過低,會自動充電,原則上機器人可24小時無人看管、自動運行。這種泊車機器人可以運用于地面車庫,也可以運用于立體車庫。西子相關負責人表示,樣機已經調試完畢,前來洽談合作的客戶非常多,應該很快能投入市場。
目前西子還在研究第二代泊車機器人,從模擬視頻來看,整個停車過程將剔除停車板,由2個泊車機器人直接將車托起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