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瑞集團30周年慶典
2010年4月10日,嘉瑞集團30周年慶典啟動儀式揭開序幕。
慶典包括“2010嘉瑞集團品牌服務年”、“嘉瑞集團30周年征文”、“嘉瑞集團30周年合作伙伴慶典”等一系列的活動,豐富而翔實,熱烈且隆重。
幸福激蕩著每一位嘉瑞人,激情澎湃著每一顆赤誠心。在這喜慶非凡的熱烈中,有一個人格外引人注目:熱情、奔放、豪爽,處處彰顯出一個成功男人的成熟魅力。他,就是嘉瑞集團董事局主席李遠發。
撫今憶昔,萬千感慨。慶典致辭中,李主席向與集團風雨同舟的員工們表達了誠摯謝意,回顧和展望了集團30年的發展歷程和未來發展方向,鼓勵集團上下再接再厲,再創偉業。
三十而立。人生如此,企業亦如此。在李遠發的思緒中,嘉瑞30年的歷程,猶如一艘快速行駛的航船,朝著正確的航向前進,在艱辛與博弈中不斷堅持,在耕耘與收獲中不斷進取,一路披波斬浪走過來的。這其中,有客戶的支持,有社會的關愛,然而,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是嘉瑞人自身的自主創新和奮發有為,是嘉瑞團隊的管理智慧,以及具有嘉瑞特色的科技、管理、服務等一系列的積極要素,共同構成了嘉瑞風雨兼程30載的奇麗景觀。
啟 航
任何一個重大的事件的發生,都與大的時代背景相聯系,或者說,任何一個重大事件的本身就可能折射出時代的光環。
在李遠發眼里,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嘉瑞的創立雖說不上是一個大的事件,但其創立和發展過程,無不彰顯出時代的印跡。
嘉瑞創立之前的中國大陸社會政治和經濟形勢,出現了明顯的松動和復蘇跡象:
1978年,以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的18位農民分田到戶搞包干為典型,開出了中國農村改革的“第一槍”;以蘇南和浙東鄉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由“隱蔽”變為“公開”,由“地下”變為“地上”,如火如荼,蓬勃發展。《讀賣新聞》駐香港記者松永參觀了上海的一家集成電路工廠和閔行的一間機電工廠,預言中國即將開始一場新的經濟革命。在隨后的一篇述評中,他直截了當地宣稱,“進入建國30年的中國今后的課題是實行高速經濟增長政策,把中國建成一個強大的經濟大國”。到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的唯一議題是:“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1979新年第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尊重臺灣現狀、實現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同日,國防部長宣布從即日起停止長達20年的對大金門等島嶼的炮擊。此后不久,鄧小平訪美,實現新中國成立后中美兩國首腦在美國本土的第一次握手。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與港澳接壤的深圳、珠海試辦出口特區。第二年的5月16日,正式將出口特區改為經濟特區。
發展,加快發展,成為人口居世界之最的中國唯一的主旋律。
發展,也預示著機遇的到來。李遠發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在現時中國大陸的背景下,加快發展首當其沖的是加快工業的發展,而工業發展的基礎是機械制造,機械制造的基礎是模具。所以,模具制造是一塊尚待大力開墾的領地。
理念比別人新一點,認識比別人早一點,行動比別人快一點,這恐怕是所有優秀企業家與普通企業家的根本區別。1980年,李遠發在香港創立嘉瑞公司,生產專營鋅合金壓鑄件。其時,許多人對中國經濟、中國市場等,還沒弄明白。
但是,李遠發不僅明白了,而且行動了。在他的引領下,朝著寬廣的市場經濟的“大海”,嘉瑞開始啟航!
領 航
李遠發麾下的嘉瑞集團,主要從事壓鑄件的生產制造,產品涵蓋鎂、鋁、鋅合金之筆記本電腦配置、數碼產品配件、汽車零配件、消費類產品。客戶為世界500強企業及大企業、大采購集團等。自成立以來,嘉瑞秉承質量至上的原則,全力滿足客戶需求,幫助客戶創新,規模越做越大。從創業時幾十個人的小工廠,發展到今天員工達3500多人;銷售額從幾十萬到7個億,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下是嘉瑞集團成立以來的大事記載,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嘉瑞穩定、健康和快速發展的基本軌跡:
1986年,成為Schick公司鋅合金壓鑄產品的主要供應商之一;1988年,生產線轉移至中國大陸,并在深圳建立集團第一家生產基地;1996年,成為IKEA有色金屬產品的主要供應商之一;1998年,開始研究和發展鎂合金壓鑄;2000年,投資于中國青島一家從事鎂合金壓鑄零部件生產的企業,集團開始鎂合金壓鑄業務;2003年,集團第二家可生產鋅、鎂及鋁合金壓鑄產品的廠房在中國深圳投入運作;2005年,收購一家香港公司的40%權益以進一步拓展集團在表面處理上的能力;2006年,于中國惠州大亞灣購買兩幅土地(總面積達209,000平方米),以建設集團第三家生產基地;2007年,于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股票代號:822),與山西聞喜銀光鎂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合資公司,生產鎂合金壓鑄及相關產品生產;2008年,嘉瑞集榮登“2008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嘉瑞集團收購永裕(遠東)實業有限公司;2009嘉瑞惠州大亞灣高新科技工業園區開始投產。
嘉瑞如同一只駛向遠方的戰艦,拓土開韁,劈波斬浪,在李遠發的引領下,不斷創造著奇跡。多年來,嘉瑞在壓鑄行業內至今還保持著多個“第一”:
第一家手工生產最高記錄。80年代,李遠發創造了壓鑄業界手工生產最高紀錄:1小時600件合格壓鑄件,高效率的生產紀錄。
第一家從事鎂合金壓鑄港資企業。90年代,嘉瑞帶動起鎂合金壓鑄的潮流,為同行開展鎂合金壓鑄提供學習的榜樣,并先后參與了國家“十五”和“十一五”鎂合金科技攻關項目。
第一批接受“TQM”全面品質管理模式培訓。1998年,嘉瑞有幸成為香港政府支持的第一批10家接受“TQM”全面品質管理模式培訓的企業之一,從而引入“TQM”的先進管理理念,創立了獨特的“嘉瑞管理模式”帶領企業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
第一家推出鑄鍛雙控一次成形技術及裝備。2007年,嘉瑞推出鑄鍛雙控一次成形技術及裝備,為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制造提供了節能、降耗、高效新的制造技術及裝備。該項目榮獲2007年國家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一家實現從壓鑄到電鍍零排放污水系統的綠色環保壓鑄企業,榮獲香港環保成就獎。
李遠發的卓越才能被社會廣泛認可,2008年,香港壓鑄業協會和香港鑄造業協會正式合并成立為香港壓鑄及鑄造業總會,李遠發被選為總會會長。2010年5月,在中國鑄造協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國鑄造協會第六屆理事。
遠航
嘉瑞集團在李遠發的統率下,風帆高懸、激昂勇進,似有不竭的動力源。李遠發認為,嘉瑞的快速發展,從外部來說,得益于客戶的支持和社會各屆的關愛;從內部來說,得益于集團內在的特色管理。
嘉瑞的特色管理有哪些?
首先是創立了嘉瑞管理模式。這個模式包括4個層面:第一層面為管理階層領導,主要由戰略管理、領導行為、溝通傳訊、科技與創新、承擔與授權、社會責任等構成。第二個層面為人力資源管理,主要由戰略規劃、選擇與任用、人才發展、考核與獎懲、薪酬福利、員工關系、工作環境等構成。第三個層面為執行層面,主要包括業務管理、顧客與市場和卓越信息管理三大模塊。其中,業務管理包括前期管理、過程控制、設備與工裝維護、供應鏈管理、技術資源管理;顧客與市場包括以客為尊、快速反應、顧客關系、市場調研與發展;卓越信息管理包括統計與分析、事實管理、系統與信息優化、知識庫與信息管理。第四個層面為經營成果,主要由顧客滿意度、員工滿意度和財務表現三部分構成。這4個層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相互作用,相互激勵,共同促進集團有序和有效的發展。
其次是實施“以壓鑄為本,一站式服務”理念。嘉瑞集團致力為客戶提供全面的垂直綜合服務,推出了“以壓鑄為本,一站式服務”的理念,從產品概念設計、工程設計、模具設計及制造、壓鑄、電腦數控機械切削、表面處理、裝配、包裝至付運,嘉瑞集團一直追求符合每一位客戶的獨特要求。有賴本集團于鎂、鋁及鋅合金生產上的多種制造能力及有效的營運模式,使本集團能夠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優質產品。
再次是創建嘉瑞文化。在整個嘉瑞企業文化體系中,包括“嘉瑞集團以壓鑄為本,通過一站式的多元化專業服務,成為中國先進的綠色高新科技導向企業”的集團宏圖,“追求卓越以滿足客戶需求、在盈利中成長、幫助個人發展、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宣言,“以客為尊、以人為本、科技創新、持續改善”的經營理念和“追求卓越、鑄造價值、團結互信、和諧發展、綠色制造、回饋社會”價值觀。
除此之外,還有李遠發獨創的“工作減壓法”。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不僅要對企業負責,還要對股民負責,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那么如何減壓呢?李遠發總結自己的方法:“工作就是減壓,投入了工作中就減壓了”。因為,在他看來,專注、忘我的工作,賦予了他不斷創新的激情和動力,而他所執著的事業也回報了他快樂和喜悅。
嘉瑞,傾注了李遠發的全部心血,同時,也獲得豐厚的社會回報。在嘉瑞的榮譽冊中,記載著近年來嘉瑞獲得的部分榮譽:2000榮獲一級企業“宜家家私IKEA”對全球供貨商頒發的“最佳品質獎狀”,2001香港工業獎之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獎,2003“舒適亞洲”頒發的“長期最有價值合作伙伴”獎,2004香港工業獎之環保成就獎、科技成就獎,2005香港模具制造卓越營運獎、創新知識企業獎,2006深圳市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壓鑄件生產企業排行榜第二名、第五屆中國國際壓鑄研討暨展覽會“優質壓鑄件獎”,2007 HP 頒發之新技術協同開發獎,2008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香港杰出企業2008”獎、香港商業及雇員募捐計劃榮譽獎。
30年彈指一揮間。在進入而立之年之際,嘉瑞采用全新的LOGO,展示嘉瑞將以此作為新起點,以成就更加輝煌的未來——采用傳統的“中國紅”調的英文 “KA SHUI”和黃色1980,象征嘉瑞自1980年創立以來,始終立足于中國,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將繼續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服務全球客戶。
在2010年4月16日召開的廣東省首屆壓鑄機企業高峰論壇上,李遠發暢談提振綠色壓鑄的宏大理想,他斷言:“生產綠色環保產品,是壓鑄機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經歷了30年風雨的洗禮,嘉瑞又站在新的起點上,準備新的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