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兩個月的同比負增長后,6月汽車產銷小幅回升,市場有所轉暖。”7月8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會)助理秘書長朱一平在月度信息發布會上,對6月的產銷情況做出如上評述。根據上半年汽車市場情況,中汽協會預計今年汽車產銷增速將在5%左右。
根據中汽協會的統計,6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0.37萬輛和143.59萬輛,比上月分別增長3.83%和3.62%,同比分別增長0.65%和1.40%。其中乘用車產銷同比和環比增速均超過5%,而商用車同比和環比均為負增長,且同比降幅超過10%,表現出明顯的弱勢特征。因此,中汽協會認為,商用車面臨的壓力大于乘用車,全年很可能呈現負增長。
汽車產業主體狀況良好 大型車企產銷規模進一步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分析認為,從上半年情況來看,汽車產業的主體狀況良好。
中汽協會發布數據顯示,1~6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為915.60萬輛和932.52萬輛,同比增長2.48%和3.35%,與上年同期增速相比回落了29個百分點左右。據此,朱一平表示:“我國汽車市場由高速增長期步入到了平穩發展期,從大方向上看,走勢依然理性健康。”
在上半年汽車整體產銷增速回落的情況下,中汽協會認為全行業的表現仍存在積極因素。
一是乘用車表現好于商用車。
上半年乘用車產銷分別為704.49萬輛和711.03萬輛,同比增長5.36%和5.75%;其中,占汽車行業主體部分的轎車保持增長,MPV和SUV增長超過10%,交叉型乘用車下降近10%,為乘用車中惟一同比下降的車型。而同期商用車產銷分別為211.11萬輛和221.50萬輛,同比下降6.07%和3.67%;其中,除客車產銷同比增長外,其余均低于上年同期,半掛牽引車降幅最為明顯。
對此,董揚表示,商用車的銷售模式通常是“貸款買車,掙錢還貸”,不斷收緊的貨幣政策無疑對生產和消費都有不利影響,這是商用車銷售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上半年大型車企產銷規模整體提升,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上半年銷量排名前五位的企業集團———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和北汽,共銷售汽車666.55萬輛,占行業銷售總量的71.48%,比上年提高1.01個百分點。前5家中有4家銷售量超過百萬輛,其中上汽銷量接近200萬輛。上半年,前10家企業集團占行業銷售總量的比重達到86.69%;其中,長城汽車表現突出,產銷增速均超過30%,首次進入前十名。
三是盡管汽車行業前4個月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但是仍保持穩定增長。據中汽協會整理的全國汽車行業10838家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快報數據顯示,1~4月,全國汽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742.74億元,同比增長16.91%;累計實現利稅總額2015.66億元,同比增長11.46%。另外,1~5月,17家重點企業集團完成營業收入9488.49億元,同比增長9.90%;完成工業增加值1830.01億元,同比增長3.25%。
6月再創出口新高 全年汽車外銷將超金融危機前水平
根據中汽協會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汽車企業在外銷市場的表現十分突出,汽車企業出口38.11萬輛,同比增長56.99%。繼5月創出單月出口量新高后,6月再創新記錄,單月出口量超過8萬輛。朱一平表示:“世界經濟逐步恢復將有利于我國汽車產品的出口,今年出口量有望超過金融危機前水平。”
根據中汽協會整理的海關進出口數據,1~5月全國汽車商品累計進出口總額為535.36億美元,同比增長29.47%。其中,進口金額286.51億美元,同比增長26.99%;出口金額248.85億美元,同比增長32.44%。
1~5月,累計進口各類汽車38.93萬輛,同比增長21.68%;累計進口金額161.26億美元,同比增長34.40%。同期,汽車累計出口29.87萬輛,同比增長53.96%;出口金額36.3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0%。其中,轎車出口11.53萬輛,同比增長1.2倍;載貨車出口11.28萬輛,同比增長44.40%;客車出口3.37萬輛,同比增長22.32%。
政策不穩定對車企發展不利
董揚表示,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受政策影響較為明顯,希望政策的制定和出臺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否則對汽車企業的發展不利。同時,他希望“汽車生產企業要學會在沒有刺激政策條件下發展,在市場低迷中加強自主創新、產品開發,并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優惠政策實施期間,交叉型乘用車曾是乘用車增長的主力車型,今年優惠政策退出后,這個車型的銷量就急劇下降。朱一平在發布會上表示,“交叉型乘用車中多為自主品牌車型,占乘用車銷量比重較大,上半年下降幅度也較大,對于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的影響明顯”。
從品牌占有率不難看出,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上半年,乘用車自主品牌共銷售315.61萬輛,同比下降0.82%,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39%,占有率較同期下降2.96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下降1.21個百分點。
當然,在節能惠民補貼政策、燃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帶動下,1.6升及以下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也有所提升。上半年,1.6升及以下乘用車占乘用車的市場份額為69.12%,比同期增長0.3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提高0.35個百分點。
但另一方面看,“由于近年來國家出臺的多項政策有利于小排量汽車的發展,以及燃油價格不斷攀升等原因,合資企業越來越注重發展小排量車。以生產小排量車為主的自主品牌企業,正面臨來自合資企業發展小排量車的競爭壓力。”朱一平指出。
對于下半年我國汽車市場的走勢,朱一平坦言仍有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上半年發展的諸多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短期內總體發展環境難有較大改觀。
根據中汽協會的統計,6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40.37萬輛和143.59萬輛,比上月分別增長3.83%和3.62%,同比分別增長0.65%和1.40%。其中乘用車產銷同比和環比增速均超過5%,而商用車同比和環比均為負增長,且同比降幅超過10%,表現出明顯的弱勢特征。因此,中汽協會認為,商用車面臨的壓力大于乘用車,全年很可能呈現負增長。
汽車產業主體狀況良好 大型車企產銷規模進一步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分析認為,從上半年情況來看,汽車產業的主體狀況良好。
中汽協會發布數據顯示,1~6月,我國汽車產銷分別為915.60萬輛和932.52萬輛,同比增長2.48%和3.35%,與上年同期增速相比回落了29個百分點左右。據此,朱一平表示:“我國汽車市場由高速增長期步入到了平穩發展期,從大方向上看,走勢依然理性健康。”
在上半年汽車整體產銷增速回落的情況下,中汽協會認為全行業的表現仍存在積極因素。
一是乘用車表現好于商用車。
上半年乘用車產銷分別為704.49萬輛和711.03萬輛,同比增長5.36%和5.75%;其中,占汽車行業主體部分的轎車保持增長,MPV和SUV增長超過10%,交叉型乘用車下降近10%,為乘用車中惟一同比下降的車型。而同期商用車產銷分別為211.11萬輛和221.50萬輛,同比下降6.07%和3.67%;其中,除客車產銷同比增長外,其余均低于上年同期,半掛牽引車降幅最為明顯。
對此,董揚表示,商用車的銷售模式通常是“貸款買車,掙錢還貸”,不斷收緊的貨幣政策無疑對生產和消費都有不利影響,這是商用車銷售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上半年大型車企產銷規模整體提升,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上半年銷量排名前五位的企業集團———上汽、東風、一汽、長安和北汽,共銷售汽車666.55萬輛,占行業銷售總量的71.48%,比上年提高1.01個百分點。前5家中有4家銷售量超過百萬輛,其中上汽銷量接近200萬輛。上半年,前10家企業集團占行業銷售總量的比重達到86.69%;其中,長城汽車表現突出,產銷增速均超過30%,首次進入前十名。
三是盡管汽車行業前4個月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但是仍保持穩定增長。據中汽協會整理的全國汽車行業10838家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快報數據顯示,1~4月,全國汽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742.74億元,同比增長16.91%;累計實現利稅總額2015.66億元,同比增長11.46%。另外,1~5月,17家重點企業集團完成營業收入9488.49億元,同比增長9.90%;完成工業增加值1830.01億元,同比增長3.25%。
6月再創出口新高 全年汽車外銷將超金融危機前水平
根據中汽協會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汽車企業在外銷市場的表現十分突出,汽車企業出口38.11萬輛,同比增長56.99%。繼5月創出單月出口量新高后,6月再創新記錄,單月出口量超過8萬輛。朱一平表示:“世界經濟逐步恢復將有利于我國汽車產品的出口,今年出口量有望超過金融危機前水平。”
根據中汽協會整理的海關進出口數據,1~5月全國汽車商品累計進出口總額為535.36億美元,同比增長29.47%。其中,進口金額286.51億美元,同比增長26.99%;出口金額248.85億美元,同比增長32.44%。
1~5月,累計進口各類汽車38.93萬輛,同比增長21.68%;累計進口金額161.26億美元,同比增長34.40%。同期,汽車累計出口29.87萬輛,同比增長53.96%;出口金額36.32億美元,同比增長47.70%。其中,轎車出口11.53萬輛,同比增長1.2倍;載貨車出口11.28萬輛,同比增長44.40%;客車出口3.37萬輛,同比增長22.32%。
政策不穩定對車企發展不利
董揚表示,我國汽車市場的發展仍處在初級階段,受政策影響較為明顯,希望政策的制定和出臺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否則對汽車企業的發展不利。同時,他希望“汽車生產企業要學會在沒有刺激政策條件下發展,在市場低迷中加強自主創新、產品開發,并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
在優惠政策實施期間,交叉型乘用車曾是乘用車增長的主力車型,今年優惠政策退出后,這個車型的銷量就急劇下降。朱一平在發布會上表示,“交叉型乘用車中多為自主品牌車型,占乘用車銷量比重較大,上半年下降幅度也較大,對于自主品牌乘用車份額的影響明顯”。
從品牌占有率不難看出,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呈下降趨勢。上半年,乘用車自主品牌共銷售315.61萬輛,同比下降0.82%,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4.39%,占有率較同期下降2.96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下降1.21個百分點。
當然,在節能惠民補貼政策、燃油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帶動下,1.6升及以下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也有所提升。上半年,1.6升及以下乘用車占乘用車的市場份額為69.12%,比同期增長0.3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提高0.35個百分點。
但另一方面看,“由于近年來國家出臺的多項政策有利于小排量汽車的發展,以及燃油價格不斷攀升等原因,合資企業越來越注重發展小排量車。以生產小排量車為主的自主品牌企業,正面臨來自合資企業發展小排量車的競爭壓力。”朱一平指出。
對于下半年我國汽車市場的走勢,朱一平坦言仍有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影響上半年發展的諸多不利因素仍然存在,短期內總體發展環境難有較大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