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訊 4月27日,《連線》雜志刊登了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埃里克·布林約爾弗森(Erik Brynjolfsson)的專訪,他是近期暢銷書《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作者。他認為,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時代,大學生求職時最重要的能力包括創造性、人際交往技能、創業和團隊合作能力等。
以下為文章全文:
一年一度的大學畢業季即將到來,許多成功人士都會給大學生一些職場建議。而除了勵志格言之外,今年或許還會有一些科技元素。這是由于,從長期來看勞動力市場的供應將會大爆炸,大量智能機器將會與剛剛進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爭奪工作崗位。
如果布林約爾弗森向應屆生們提供這方面的建議,那么他可能會持相對中性的立場。盡管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能夠使日常任務的處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但我們將看到,在護理和銷售等領域,勞動力需求會出現增長。這些領域要求人際溝通、創造性,以及屬于人類的技巧。布林約爾弗森指出,工業革命推動了經濟增長,帶來了全新的工作方式,而與此類似,下一輪技術發展也將給人類帶來新的職業機會。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埃里克·布林約爾弗森
他認為,目前的問題在于許多大學并沒有幫助學生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這些學校強調死記硬背和根據指令行事的技能,但實際上,相關工作完全可以由機器實現。因此,下一代工作者需要發展專屬于人類的能力,從而與機器能勝任的重復勞動實現互補。
這是一個非常遠大的目標,以下是布林約爾弗森給予學生們如何與機器人一同工作的建議。
《連線》:隨著機器開始從事機械性工作,你認為學生們應當專注于什么樣的技能?
機器可以取代人力完成某些工作,在某些工作崗位上與人類實現互補,但也有一些工作崗位完全不受機器的影響。作為學生,你的策略應當是遠離機器可以取代人工的工作,例如機械化的信息處理。
你會希望在機器可以帶來互補的領域尋找工作機會。隨著機器的成本越來越低,能力越來越強大,這樣的技能將會越來越有價值。一個完美的例子就是數據科學家。隨著物聯網帶來更多的海量數據,有能力利用這些數據集的人士變得更有價值。在麻省理工學院,我們正在開設一門全新的課程,這實際上是針對大數據處理的一個實驗室。
第三個領域是機器完全無法替代人類的工作。我認為,在護理、人際互動,以及談判等領域,雇傭需求將出現增長。對于這些工作崗位,機器無法取代人類。此外,機器也無法在護理、教學、銷售和領導力,以及教練和培訓等領域與人類互補。因此,在一段時間里,這類工作崗位將是安全的。
《連線》:對于科技給社會帶來的改變,你為何感到興奮?
我認為,我們可以調整課程,在創造性和人際能力、創業精神,以及團隊合作等方面給學生更多指導。蒙特梭利教學法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我們推動學生在小組中學習及工作。這樣的教育革命突出機器與人類互補,或是機器不會帶來影響的技能。如果你有創造性的思想,那么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將其傳播給數十億人。我的一些學生曾開發過應用,在幾個月時間里就覆蓋了超過100萬用戶。20到30年前,這完全不可能。相對于以往,創造性將帶來真正的價值。
作為學生和教師,我們需要為未來10到20年的技術發展準備好技能,這意味著開始脫離死記硬背、因循守舊的學習方式,更多地鼓勵創造性和人際能力。
我希望我們能迅速向這一方向發展。而最終結果將是,這樣的技術將給許多人帶來共同繁榮。
《連線》:對于即將到來的新機器時代,你最擔心的是什么?
我擔心,我們無法以足夠快的速度調整我們的技能,以及就新技能展開教學。20世紀重要且成功的教育方式與21世紀的需求有著很大的差異。在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時代,工業需要能服從命令,工作于大規模生產線的勞動者。
然而今天,機器完全可以勝任機械的信息處理。我們的學校需要從教育學生服從指令,從事機械的工作轉向培養創造性和人際能力,以及創業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與技術革命類似,我們的教育需要變革。(李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