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在領導班子中處于核心地位,扮演的是掌門人的角色。如何當好一把手?不妨看看唐太宗李世民的經驗之談。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貴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淵與竇皇后的次子,唐朝標準的官二代。后來,當上了“國企”的一把手即唐太宗皇帝……他是卓越的政治家,偉大的軍事家,也是集團管理的頂尖高手。
以人為本,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為了人。李世民在領導崗位上拼搏了23年所得出的寶貴經驗之一。唐朝集團在李世民的精心管理下,經濟不斷發展,社會趨于安定,政治逐漸清明,百姓富裕安康,出現了大好河山一片紅的良好局面。
李世民知道,市場競爭激烈,一不小心就會走下坡路。因此,居安思危時牢記,警鐘長鳴不松懈。把隋朝滅亡的教訓當教科書,避免重蹈覆轍。關心草根的疾苦,組織人員走南闖北進行調研。他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最終目標就是讓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沒有問題。他充分認識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對其進行研究的必要性,利用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規律對企業進行有效管理。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簡單地概括就是團結一致。診斷出病因,那就對癥下藥。問題解決了,就不是問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制定行之有效的集團規章制度和發展規劃,依據標準,監督檢查計劃的執行情況,發現偏差,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調整產業結構,以達到預期目標。
樹立集團理念。輕徭薄賦、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封建治世的榜樣。
唐朝在當時與西方的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由于唐太宗在位時年號為貞觀,所以,人們把他統治的這一段時期稱為“貞觀之治”。這一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璀璨奪目的時期。
寬宏大量是一把手內在修養。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正玩得高興,魏征來了。李世民怕魏征看到又要提意見,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李世民懷里。由此可見,李世民的氣度胸懷。“一把手”有沒有自我批評精神,能否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這對班子成員能否成為團結戰斗的集體至關重要。
人類有個難免的弱點,一不小心就容易犯錯誤。尤其是一把手,因為權力大、說了算,容易形成“家長制”、“一言堂”的怪胎。所以,發揚民主是必須的,同時,正確的集中也是必要的。這樣,才有利于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就在于此。
一套班子要想成為堅強的領導集體,“一把手”必須具有凝聚力,人格魅力當然不可少。三劑合一,即不但是班子高效運轉的“潤滑劑”,同時是班子齊心協力的“粘合劑”,而且也是班子創新發展的“催化劑”。
發展是硬道理。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在贏家通吃的情況下,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
古人云: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廉生威公生明,不拘一格降人才,發展永遠是立于不敗之地的硬道理。“一把手”工作中當時刻切記!